新展开幕 领略建筑“得体”之美
9月11日,“风范未远,哲思永存”关肇邺先生纪念展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开幕。
开幕式现场 西安欧亚学院党 委书 记赵国华在开幕致辞时说:“从2002年开始,关肇邺先生陆续为学校设计了图书馆系列工程,还指导设计了行政中心、南区教学楼以及校园二期规划体系。在这些建筑作品中,我们能随时随地体验到关肇邺先生提倡的‘建筑应与其功能、性质相适合,重视建筑的品味,强调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等建筑设计理念在现实中的实践,这些建筑理念与欧亚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为此,本次纪念展专门增设了‘关先生与欧亚’版块,以此记叙先生在欧亚校园的设计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欧亚校园建筑设计背后的理念与智慧,体悟环境育人的文化真谛。” 校党 委书 记赵国华致开幕辞
刘玉龙董 事长致辞
关肇邺先生著作寄赠仪式
随后,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 事长胡建波教授,西安欧亚学院党 委书 记赵国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许懋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 事长、总建筑师刘玉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 任韩孟臻教授,共同为纪念展开幕剪彩,一场跨越时空的“得体”探索之旅正式启程。
关肇邺先生纪念展开幕剪彩 思想研讨 建筑深处见哲思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关肇邺先生及其建筑思想,关肇邺建筑思想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 任韩孟臻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许懋彦教授与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 事长胡建波教授分别从不同切面洞见建筑哲思。
分享嘉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 任 韩孟臻教授
韩孟臻教授为大家带来以展览主题“风范未远 哲思永存”为题的分享。
关先生于1992年在《建筑学报》所发表的《重要的是得体 不是豪华与新奇》一文,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分享嘉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许懋彦教授
许懋彦教授为大家带来“回忆关肇邺先生二三事”的专题分享。 研讨会现场,许懋彦动情回忆了关先生带领学生开展暑期实践、对自己学术生涯指导与帮助的故事,并通过分享先生协助建筑大师梁思成开展北京长安街规划、主动承担研究天 安门的课题、在清华大学三期图书馆设计喷泉等经历,让一个极具家国情怀,对文化传承有着崇高使 命、对环境始终保持尊重的建筑大家形象走向听众面前。
关先生对清华图书馆四期的构思草图,关注对校园环境的保护、对校园文化的传承。
分享嘉宾: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 事长 胡建波教授
胡建波教授以“教育建筑分享与思辨——欧亚建设历程”为题,带来专题分享。
关肇邺先生主持修建的图书馆
关肇邺先生手绘东大门效果图
嘉宾们参观关肇邺先生纪念展
圆桌论坛 面向未来的教育建筑
关肇邺先生作为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众多高水平成果。如今,在现代化教育的时代命题之下,未来的教育建筑会有怎样的发展?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 事长、总建筑师刘玉龙分享了“学科先导 文化育人”的新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探索。
刘玉龙指出,在“二十 大”教育战略目标之下,学科建设的新趋势催生了校园空间的新特征——即巨构化、簇群化、模块化、开放化、集约化、生长性,我们做校园规划建设者,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辅助或推动学科发展,我们是综合方案的解决者。
以此为引,“面向未来的建筑——教育建筑分享与思辨”圆桌沙龙正式启幕。八位来自建筑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现场近百位观众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了关先生思想在当下及未来建筑学领域中的发展,以及面向新时代的教育建筑将有哪些新的实践。
对于校园建筑, 不应是规划引领,也不应是建筑引领, 而是大景观引领。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专业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李子萍
李子萍女士讲到,关先生“得体”“和而不同”的建筑理念对她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她认为教育建筑应该具有在地性、专属性。作为建筑师、设计师,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傲慢,多向用户学习与沟通。建筑学专业应该作为所有大学的通识教育课,每一个公民都应有建筑学的观念。
有好的业主,就有好的校园。
龚耕先生谈到,业主对建筑师的影响十分大,好的业主会不仅尊重建筑设计师,也会结合实际反复思考,给到策略。龚耕十分欣赏胡校长及西安欧亚学院的精神面貌,肯定了欧亚学院对全国教育建筑的影响力。 能够链接建筑界、音乐界、戏剧界以及各个方面, 我希望对这个城市有所贡献。
胡建波先生分享了欧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欧亚文化标识、教育建筑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教育的创新。未来,他希望欧亚可以链接更多的文化高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 校园空间的多样性、文化性、艺术性, 会比过去的要求更高。
大遗址保护与古建筑(国际)研究中心主 任 原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规划总规划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许楗教授
许楗先生探讨了教育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强调了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学校的“生长性”。他认为,正是年轻人在校园空间里发生的故事,赋予了学校更美好的意义,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精神与文化价值。
教育家应该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一朵花, 提供土壤和养分,让其自在生长。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副总建筑师莫修权
莫修权先生分享了关先生在教育方面包容、为学生着想的指导方式。面向未来的建筑,他认为,设计应该着重从空间到场景的变化,“我们的建筑虽然是一个硬件、阳刚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场景应该是更柔性的,可以变化的。”
建筑师应该为我们的未来, 创造一个良好的、充满生机的、 可以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和环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李岳岩
李岳岩先生认为,教书育人是一种精神教化,也因此,教育空间的文化属性显得尤为重要。空间环境的氛围感会影响到教育本身,建筑师应该饱含人文情怀,创造出更加人性化、更贴近学生生活与性情的建筑。
关先生提出的“和而不同”是具有时代性的, 是建筑要根据不同的场所、位置有不同的回应。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3A2工作室主 任姜娓娓
几位嘉宾畅所欲言,从各自的经历与思考出发,共同探讨了教育模式与建筑设计的交融,学校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互动,以及建筑如何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现场的老师同学们展开深入探讨时,刘玉龙说:“人会思考、能动手、能改变环境,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环境与人永远产生链接,这就是建筑的意义。”
现场观众参与互动“在西安欧亚学院,我们的空间将永远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也希望在欧亚这片土壤的滋养下,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本来的样子,无所畏惧,自在生长。”胡建波总结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