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开始,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由每年举行一次改制为二、三年一次。如今,经过三年等待,这一科学技术领域“饕餮盛宴”终于再度上演。
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共评选出262个项目。其中,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0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 图©清华大学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对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和成果的最权威认定。奖项由国务院设立,旨在表彰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每年合计评选不超过300项,竞争相当激烈。
因此,“三大奖”的获奖情况也被视作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及其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
陕西32项成果获奖,仅次于北京,全国第二
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的获奖成果来看,多个科创强省、高教大省本次收获颇丰,占据头部位置。
清华大学 图/网络
北京共有5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上遥遥领先,占全国总获奖数的28.7%,显示了首都在高等教育和国有企业研究机构的领先地位。
获奖成果中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50项。具体来看,唯一的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都是由在京单位完成的;在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更是有3项由在京单位完成。
西安交通大学 摄影©悦西安
仅次于首都北京的,是高教大省陕西,此次共有3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完成21项,参与完成11项。主持完成的项目总数和通用项目数大幅提升,较2020年度分别增长31.25%、63.64%。
位居第三的是湖北省,共有19项通用项目获奖,数量在中部地区位居首位。
作为全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和工业基地,湖北省高校众多,本次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此外还有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项。
上海浦东 摄影©悦西安
上海牵头完成18项获奖项目,居于全国第四,包括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以及2位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外国科学家。
科教大省江苏与经济大省广东获奖数量均为14项,并列第五。两地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主力军来源上,江苏省获奖成果项目均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而广东省奖项完成单位中企业性质单位占比较高,彰显出的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企业创新活力。
瞄准产业链,新生力量表现抢眼
再将视线拉回至陕西省此次取得的亮眼成绩。纵观在陕单位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获奖成果,学科分布广,涉及数学、生物学、机械与制造等17个领域,大多与重点产业链条发展契合,呈现出基础研究成果多、技术攻关突破大、产学研深度融合等特点。
同时,身为国家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主持完成的3项专用项目也摘得奖项。
西咸新区·秦创原中心 摄影©悦西安
总体来说,高等院校仍是陕西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获奖项目中,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均是高校完成,而在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项目中,高校占比高达83.33%。
像是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金属材料变形与损伤的微观起源及其演化机理”、西北工业大学“水下低频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等一批关键成果,就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或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 隆基中央研究院
除高校之外,科技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凸显——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我国光伏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实现完全自主可控,支撑我国光伏产业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2011年以来陕西首个由民营科技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同时,隆基绿能还作为参与单位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可见其在光伏领域的科技实力。
另外,驻陕央企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也获得了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担当主力军,西安高校表现优异
高校、研究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是“三大奖”得主的第一完成单位,其中以高校的表现最为突出。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一完成单位(高校部分)统计 ▼
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高等院校依然是主力军,不仅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均来自高校,获奖的202项成果第一完成单位是高校的占比超过6成,彰显高校在科研领域的强大实力。
其中,清华大学以9项的获评总数位居第一,包揽4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西安交通大学获评8项、华中科技大学获评7项,分列全国高校第二、三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以6个奖项紧随其后;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分别有5项成果获奖,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各有4项成果获奖。
陕西高校之中,西安交通大学8项、西北工业大学6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项。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实现陕西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数学领域零的突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已是该校连续两次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 长安大学 图/网络
另外,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也各有1项获奖,表现出不俗的科研实力。
去年,西安正式获批全国第四个“双中心”,成为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创中心,“科技创新”这一要素在陕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发凸显。
如何将丰厚的科学技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效能,切实提升陕西综合竞争力,将是这个西部大省未来极为重要的发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