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7-9 23: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解决交通问题,要盯着量来设计解决方案,可实际上,西安现在的交通管理水平也没精准掌握量,比如按照安全限速,换算某某大街每小时最高承载车流是多少,大家自然懂得超过那个数字就等下一个时间段。就像坐公交,这趟坐满了,就等下趟,可现在的方式是车还没开出来,就说坐不下了。低水平的交管看量,可遗憾的是我们量还没掌握,掌握的话应该有本清晰的账,主干道和支路交通配比是多少,对应车道宽度如何设计才能最优化。再高一些水平,要看率、看度,比如通行率、利用率,精准度、冗余度,行车速度上不去甚至全段龟速,问题其实不在路上,平平的道路又没有阻挡,问题在路口,看看同等规模的路口,深圳的一个灯时或者单位时间能通过多少,而西安的又能过多少,对比一下,为什么堵车一目了然。单位时间节点通过车辆数少,从节点向后传导不就是堵车么。刚才提到F1,其实贡献的不只是汽车科技,看看F1的起步发车,一定是全球最快的过路口模式,车虽然排得很开,但加速是同步的,普通的路口则是不断迟延,光在这个问题上就大有文章可做,空降兵登运输机的场面非常壮观,不断演练的目的就是提升整体速度。就拿小寨十字长安路由北向南来说,正线两条快行道,一条公交车专用道,公交专用道在距离路口约60米的快慢行道隔离树处截止,这个路口是左转车道有2条,直行3条,右转1条,路口不以正线为中心对称,而是略微偏右,也就是直行和右转的车,快到路口了要朝右拐才能到对应车道,不算公交车道的话,路口车道与正线车道是3倍关系,就算是灯时配比不合理,通过率也不会太低。可开车路过此路段要直行或者右转的车友应该深有体会,看似有4条车道可以向直行或者右转方向疏解,很多时候绿灯时间还有一半,就接不上车了,因为直行车从最后一棵树那个位置通过后,会发现原来是左转的车连成了龙,一直排到了那棵树还要往北的位置,当通过树的位置马路豁然开朗的时候,却发现路口右半部有如空地一般。这个方向过小寨十字是三种景象,绿灯亮的时候起步停车,和上次没走完的车先打遭遇战;绿灯亮一半的时候,车流就接不上了,停止线寂寞地晾在哪里;不管前面什么灯,从招行到音乐学院,各路豪杰在群雄纷争。这就是西安一个拥堵路段的病因样本。在发达城市,提前一两百米就知道路口的车道怎么分布了;而在西安,小寨十字让你挪到跟前才知道,当然这还是好的,西三环内车道会让你100码飙到跟前才发现竟然有路口,而且自己车道变成了左转车道,发现即停止,几十米的距离要迅速靠右跟在等红灯的直行车流后,过路口如渡劫一般,要庆幸连变两道没有剐蹭,庆幸自己顺利停住没有追尾,庆幸后车刹住没有撞上自己。在发达城市,至少大型路口都是精确研究的,每个方向不同时段车流比是不同的,不同方向路口宽度不一定一致,即通过时间不一致,也就是上一方向车流走完到下一方向车流放行的间隔时间也不一致,通过车道的划分和红绿灯配时设计,路口每一寸空间、每一秒时间都被充分利用;而在西安,红灯亮起,直行与左转齐驱,前后两个灯时的车流并进,看西安的路口,时而像骑兵交汇,穿插挤兑,时而如麻将摆位,首尾列队。在发达城市,不但让你知道到路口跟前怎么走,还会让你知道过了路口怎么走,道路设计精确到车道,每条车道都有精确的指向;而在西安,等红灯的时候可能是3条车道,过去了呢?不好说。怎么走呢,主要看车技。明明是道路和交通设计该做的事,却偏偏交给车主来挤。发达城市的车主过路口,照着路标和指示灯走就可以;在西安,每走一步都会给你新的认识,都会让你恍然大悟,不是我们车堵,是画面太美我们要驻足观看。就拿刚才说的那段路,是不是过了兴善寺西街,就可以把慢行道变成右转借道呢,反正那里长期有停车,只要划线合理,并不会太过影响骑行人的通行,公交车道在这里起步到招行门口最后一棵树那不到80米的距离,公交车专用道是否可以改成直行专用道呢,并不会太耽误公交,左侧车道从这里开始作为左转专用道,中间车道作为混合车道。让路口只发挥等待的功能,把分流的功能提前交给道路。刚才说的直行车要靠右才能停到对应车道上,除了描述位置关系,在实际中也是这样的,在小寨十字往南走,驶出正线进入路口区域,是很难利用最左边的直行道的,常常会有想要挤进左转车队的车横在那里,但他们也没办法,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左转的车道就这样出现在驾驶的世界里,带给他惊悚,情非得已。提升水平需要去发达城市考察吗?当然不必,亚洲第一的公路学院就在这个路口旁边,发达城市的道路很可能就是那个学校的毕业生设计的吧。
交通不只有公路,跨领域学学西安的民航和铁路就挺好。大型机场航线众多,航空公司众多,空情变化很快,跑道就那么一条,机位也很有限,容错率只能是零。起飞时排队紧凑,停位后各保障依次就位,有条不紊、调度灵活,每个模块都在不断挑战效率新高,在新闻上我只见过西安的机场要实现吞吐量、起降架次创新高的新闻,抱怨航班和旅客太多的新闻我从没见到。西安火车站更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别说站房和到发线在二线城市垫底,就是在三线城市中也算是破旧,但它的列车开行数和旅客接发量却名列全国前茅。网上可以看到很多研究提升铁路运能的文档,精确到了每个道岔的应用。每条到发线多长,换算成车体长也就是载客量、载货量多大,装卸、乘降、编组最短时间是多少,最大开行能力以及为了达到这个能力需要的保障能力和优化方案,当前瓶颈以及通过何种形式改造并最大达到什么能力,铁路部门心里清清楚楚。西安站的环境、服务虽然让人吐槽,但西安站靠着现有的硬件基础,每个长假都有加开列车创纪录,接发旅客创新高的新闻,可从没见西安站说过我们不行,请您换别的方式出门吧,在这点上,西安火车站还是让人刮目相看。西安机场、西安火车站和西安的公路有什么区别呢?难道只有空管和列控技术在发展?应该是他们地理在西安,归属不在西安吧,所以能与全国甚至世界保持同步,先进不只有技术,还有理念,先进的理念把人当宝,用技术的手段不断提升满足需求的能力,只有落后的理念才会把人当负担。
在没有一本明白账的基础上,在大数据时代没有使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就用一刀切的方式,下了一个效果并不一刀切的莽策、愚策,这不就是蛮干么?现在提出要建设品质西安,反过来说就是西安现在并不是很有品质,这没什么,只要我们追求有品质就行。那怎样有品质呢,对于一个没学过建设品质西安文件精神要义文件的我来说,用土话讲就是得讲究,讲究了才会有品质,那如何讲究呢,讲究就得研究啊,可职能部门和专家们,你们真的研究了么?有问题就要限,谁不会啊,我小学负责收作业的时候就会限制比我好看的人提前交作业回家玩。明明是发展趋势,别人都嫌发展不够快,你却要限制,是要建设原始西安么?
说了技术问题,再看看权利和程序问题。古人有曰,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古人又曰,花多少钱办多少事。看来权责同等、买卖公平的契约精神很早就深入人心,也许做不到,但大家知道那样是应该追求的。老百姓买车,是按时间享受的,很多税费也是按时间缴纳的,收钱的时候是以只要你不违法爱怎么开怎么开为前提设置额度的,如果常态限行,不就是生成了权责不等,按时间计算的审验,按时间核算的强制报废,按时间缴纳的保险,是否应该考虑重新定价呢,而且限行的影响所带来的边际递减效应并不是线性的,如果价位不变,说得严重一点,算不算对公民权利的随意践踏呢。以减霾和缓堵的名义限行,限制公民使用已支付环境友好费用,经过国家环保认证的车辆和油品,属于限制公民权利、增加公民义务,而政府所管辖的是行政资源。在立法法修改后,关于限制公民权利、增加公民义务,有完善的条款、明确的权限和程序,这方面,相信参事、顾问、专家们更是懂行。上面所说的内容,是不是决策并执行的时候,需要遵守的约束呢?反过来的话,管家完不成应有的任务,股东是不是可以按80%限工资呢?
西安,目标既然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就算没有细化的指标,也应有大概的对标。比如修路的交通城建可以看看其他二线城市的道路建设,交通指挥的交警比比其他城市的交通设施,看看西安差距在哪里,而不是盲目去寻找替罪羊。刚刚过去的冬天,几次限行和雾霾改善是紧密的正相关关系么?自欺欺人的方式除了收获了市民的不便、城市的内耗和调侃的段子,还收获了多少呢。替罪羊没抓的时候,还有个名义替罪,真正打入冤牢,又去找谁背黑锅呢?
如果一家车企告诉买车的人,他们造的车不能像其他车企的车拉的人多还省油,难道提倡限行的人,会说同样的价位,明明甲车什么都好,偏偏去选择什么都阉割的乙车么。为什么要强迫花了钱的消费者在这一家吊死呢,与其委屈的接受质低价高,不如去招标一个新车型。不知西安只有空降的书记才能带着跳出城墙,是不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只是限行,不管什么问题还望多思而后行。在自己的权限内是可以任性,但人才也有不亲近你的任性和离开你的任性的自由,这怕就是西安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