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7 12: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当年三门峡修水库,大荔等县成为库区,良田被淹,大批乡民被移民到宁夏黄河盐碱滩附近,日子有多苦。
1956年,三门峡工程移民开始,18岁的他随家人离开渭水边的家,前往宁夏永宁县的平吉堡,“西边是贺兰山,没有地,全是石头。”
搬迁前的生活,在之后30年的饥饿困窘、颠沛流离中,在回忆中不断被添加玫瑰色的光环。譬如,许多家庭都是“三十亩地一头牛”,生活相当惬意。《大荔县志》记载,当年,大荔、朝邑(后并入大荔县)两县移民23629户,107827人,仅水库淹没的耕地就达649784亩,可以推知,当年的移民至少人均有6亩耕地,户均应有二三十亩。朝邑滩和华阴滩被称为关中“白菜心”,地多,且肥美,农民不怕黄河、渭河与洛河涨水,水不成灾,反而给土地增加肥力,“种啥长啥”。
陈思忠说,在去宁夏之前,他家算是小康,加上国家折算的房子差价,怀里揣着3万元存款,这在当年从渭河、黄河滩迁移的关中农民里,并不是绝无仅有。不少移民回忆,搬迁之前,农业合作社的分配,一个劳动日(一个中等劳动力一天完成劳动的量)有一两元到8元,而一些青壮年劳力一年下来能拿到三四百个劳动日,收入能达2000元,而当时的国家干部工资仅为每月数十元,只有关中农民收入的1/4-1/5。陈思忠他们的星火高级社,一个劳动日分7元。在大荔,至今仍流传着女干部李英放弃城镇户口和工作,嫁到黄河滩的农家做农户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