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7-1 09: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共织一张网:必是西安地铁
全程43公里的14号线公布了最新票价,从机场到贺韶全程9元,此时很多人要问:西安地铁能干好吗?在我们过往的少许报道中,金融棒棒糖已得出结论:放到全国看,西安地铁都是出色的。
例如2019年10月,我们刊发《39亿美元!西安地铁“中标”哥伦比亚首条地铁》,纪录了西安地铁将以“管理输出”的模式成功出海,拿下波哥大第一条地铁线20年运营权。此一“历史性首单”背后,让我们看到了西安地铁的数项优势:
1:实现高强度运营:正如西安地铁公司官网所述,西安地铁自开通首条线路至今,客运量、客运收入、开行列次、运行图兑现率、正点率(始终在99.99-100%之间)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同期水平。请注意,西安居然领先了天津与杭州。
2:融资途径畅通:以AAA身份已发行债券18亿元,2019年营收22.5亿元,总资产为914.73亿元,资产负债率只有47.21%,2020年还实现了0.39亿元的收益。
3:日常管理规范:已在组织架构、岗位职责、规章文本、生产组织、企业运作等方面建立了标准的规范体系。而这种规划,也使得西安地铁4号线拿下了“国家优质工程奖”。
4:省市大力支持:地铁1号线二、三期咸阳段正是基于陕西省的全面支持使得线路如期建设,西安市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专项土地开发、减免工程收费等途径,亦大力化解地铁建设中的资金需求。
▲图:各城地铁运营强度
但实际上,我们还需要补充一个信息点,交给西安地铁实际上“是由规律决定的”,核心是中国从“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演进到“枢纽时代”。
在2020年颁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心城区至综合客运枢纽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综合客运枢纽之间公共交通转换时间不超过1小时。西安公众最佳的想象对标,就是上海虹桥。
正是如上推力,把西安地铁“推上了前台”。
在此,我们再脱离一下“这宗大买卖”,看看对西安市整体的影响。
1:显要支持十四运:作为陕西历史上迎来的“最高规格体育赛事”,保障十四运顺利进行是近期要务,这条联通机场与主赛场的关键线路,一旦纳入地铁,势必得到西安地铁的“悉心护航”。
2:联动各点成面:14号线不但跨越西安咸阳,亦联通了空港、秦汉、经开、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等多个开发区,在构建“西安都市圈”的过程中,如何激活“多中心”,地铁的大运量特点,在未来将是重要抓手。
3:优化公众:票价是最有说服力的,“坐到西安北就16块,还不如直接坐机场大巴”,“从机场坐到小寨要20块呢”,这样的声音将成为历史。
当然,西安地铁也会自己算一笔小账,“咱们的通车里程又可以进一步了”。毕竟,在纳入14号线的30公里之前,西安地铁在2020年末已经跻身全国第12名。
托管之能效:有待后续观察
作为本土财经观察者,我们在研究机场线的“托管缘由”以及西安地铁的“承载优势”之余,想进入终极话题,这条线到底会不会“迅速扩大客流量”,让120亿元的投资发挥效能?
自2021年1月托管信息传出之后,西安地铁已经做了如下几件:
1:新建廊桥避免二次安检:这是重要的客户体验,他们在西安北站新建全长287米、宽6米、距地面2.6米的钢结构换乘长廊,实现地铁2、4、14号线站内付费区零换乘,避免了二次安检与购票。
▲图:位于西安北站的换乘连廊
2:酝酿香港“包票模式”:香港机场的地铁票是100港元,也挺贵的,但买了之后,当天在香港全城都可以免费乘坐所有地铁,尤其是地铁会设多个地方“全城托运旅客行李”,这对“登机乘客”来说简直不要太好。
3:融合开发势必上路:这是西安地铁的优势,从其收入结构中即可知晓,而且在主城区积累的经验,只需结合14号线实际情况进行“巧妙搭配”,快速见效应属预期之内。
另一方面,全国“地铁机场线”的表现,也令我们对“后托管时代”有较强信心。大家请注意下图,这是全国顶流机场“地铁线”的客流量,浦东机场达到150万人次,广州更是夸张到了250万人次,即使他们的“机场线路”几乎是西安的2倍。
如果完全以“机场乘客”为基数换算成比率(毕竟很多机场线还有周边日常居民搭乘),如“机场地铁线日均人次”为“机场年均吞吐量”相比,广州达到12倍 ,上海达到了7倍,最差的成都为1:1。如果以此为例,西安“拉通的14号线”,起码也应该达到4000余万的量,日均有望达10万人次。
这些预期,对原本只有1-2万的机场城际来说,起码是一个“熨平效应”。
当然,我们还有一个疑问,“托管成色”到底是多少?目前的信息是资产与人都托管给西安地铁,那负债呢?是不是也由西安地铁承担?这种方式,对陕西省铁和西安地铁在财务表现上意味着什么?
可惜的是,目前此事“似乎仍在协商”之中。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愿意对“托管第1例”进行初步纪录,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员,“快速交通”正决定着我们真切的获得感。作为财经观察者,我们也知道地铁造价与后续运营的成大致比例为1:1.5。但一切的起点,都取决于这座城市的繁荣。
因此,我们最终结论是:尽管“明细账”还没有公开,但14号线托管背后已透露出强烈的“省市协作”,自此构成合力做强“中心城市”的最新1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