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一本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作为国礼赠予中国,以彰显两国间悠久的外交关系,和求同存异的交流合作。
这本《论语导读》的作者弗朗索瓦·贝尼耶,是17世纪一名法国探险家及医生,原著目前仅存两份,另一本珍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馆。在法国媒体的连番报道下,成书2000多年前的《论语》高频“出镜”,法国24电视台称,这部《论语》法译本展示了欧洲汉学起源;法国《巴黎人报》认为,这本珍贵原著,凸显了中欧交往的悠久历史。
从法兰西到长安,书籍背后的文明火光
《论语》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自汉以后,《论语》的地位越来越高,并先后传到越南、朝鲜和日本,对东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17世纪起,中国儒家经典开始“西行”之路,《论语》也在这个时候传入欧洲。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Paris 1688
《论语》在法国“知音”众多,它的早期翻译和导读曾对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予以启发,并助推着法国反封建制度的运动进程。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强调儒家思想等国学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作用,却忽略了它对于人类文明所产生的更宏大价值。因为当经典的文字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再加以传播,不同文明之间对彼此的理解也将更深入,我们发现文字的感染力,可以超越信仰和国别。
早在2014年,《论语》与《道德经》《水浒》《西游记》《家》等名著一同入选“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列,脱离开内容的叙事,书籍这一载体本身就足够典雅并风华绝代。
文字赋予纸张以生命,纸张的厚度与质感似乎又为文字增添深刻内涵。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书籍用最朴素的方式记录智慧成果,浩瀚的人类文明依然可以书籍的形式被记载和传承,并成为不同社会体系中求同存异的纽带与调和剂。
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学识、品行与风骨,都被写在书里,并代代流传。能够默默记录并讲述人类文明故事的,除了书籍,还有城市。
西安,这座见证并收藏着半部中国历史的城市,至今仍是中华文明与古典文化的集中展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西安厚重的文化气息和包容态度衍生出肥沃的土壤,让多种风情在此生根发芽,并和谐共处。
7月,一场史诗级文化展将这部曾被作为国礼相赠的《论语》带到西安,以寻觅更多懂它的文人墨客。在《论语》之外,一同现身的大量古代中外典籍,在西安碰撞出绚烂的文明火光。
跟随《论语》而来的,是“万有——从传世典籍到当代艺术”主题展,在这场展览中,大量具有悠久历史的珍藏文献,引起西安文化界的极大轰动。
例如马丁·路德签名的摇篮本《圣经》、乔治三世御制的《莎士比亚》、牛顿签名的《手绘插图之光学》等五十部,他们都来自国内著名藏书家林百川先生的珍贵典籍。
牛顿光学1719年,牛顿签名绘插图
圣经中世纪羊皮纸泥金手绘稿(14世纪)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是拿破仑曾随身携带并签名的摇篮本。
拿破仑在多个场合都表达过他对战争与法治的探索:哪怕打了40个胜仗,也不能与他亲自主持制定的《拿破仑法典》相提并论。这样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钟爱,不仅仅是看过7遍。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也对其青睐有加,歌德在25岁那年完成的这本诗歌集,很有可能在300年前,就见证了贝多芬与拿破仑的历史性会谈。
这些古籍珍本曾翻飞于王朝的更替,也沐浴在金戈铁马与腥风血雨,亦或几个世纪前被视作传家珍宝,但如今,它们却静静的躺在西安SKP 10F 文苑,为前来观展的人们讲述着文字背后的故事,坦然迎接所有惊叹与掌声。
令人震撼的是,诸多珍贵的藏品之外,基于书籍文化形态而衍生的艺术作品,再次吸引了市民的目光。其中以陶瓷制作的《资本论》、《论法的精神》、《共产党宣言》等艺术装置,第一次出现在西安。
古代中国,瓷器作为东方哲学精神象征的文化“输出”,与西方消费方式改造中国当下生活的“输入”,是不同历史时段完全逆向的两极,瓷器版书籍,无疑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结晶与“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无论在中国社会还是在世界语境,《共产党宣言》都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它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世界带来思想启蒙,并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与动力引领。
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成为当时中国进步思想界的主流,进步青年历经种种思潮的激荡,无尽的风云变幻,更加坚定对和平幸福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当艺术家将这部伟大著作与中国传统工艺结合起来,以标志性的中式审美呈现并致敬这部成就中国社会的著作,不仅能够重新唤起人们对这部巨著的重新思考,更为它赋予更夺目的美学价值。
以电视机外壳、纸板、报纸和水墨所创作的艺术装置《观山》则别具一格。
创作者采用旧的实物电视机和书籍文字的拼贴、墨水痕迹等媒介来重新构造出一种视觉体验,也让我们立刻回想起曾经那个黑白电视的时代,并让我们重新思考关于资讯与信息时代的价值。从前车马很慢,消息甚至靠口口相传,接收信息的便捷程度与其价值呈现着明显的负相关。
在飞速变幻的科技时代里,爆炸的信息逐渐成为感官负担,于是艺术家将它们变成电视机中的静态景观,我们好像通过电视了解世界,可是真正看到的到底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是一眼望去的具象形态?信息的价值、意义与表现方式,被重新定义。
在展览出口的视觉节点,一副巨型喷绘版画尤为引人注目。
该创作灵感来自卡夫卡的《变形记》,艺术家将文本符号转化为视觉符号,26个英文字母都以形状方式进行区分,再从拾色器中将所有字母等分,每个字母匹配三个数值后得出具体的颜色。在这种语言体系里,色块更具辨识度,而当其翻译回原版本文字中,重新在叙事之外构建了这一独特艺术品。
当展品以不同形式、不同材质构成完整的展览活动,艺术家们围绕“书籍作为传播媒介”创作的油画、版画、装置、影像等艺术品与古老典籍并置,从艺术视角对当代语境下的书籍、知识、传播等概念作出阐释,为观众奉上一场无私又无限的创造之爱。
书籍,为人类文明的前进引领方向
2020年,全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一起对抗疫情;2021年,我们需要为了文明的传承而对抗自己。
直面疫情的冲击,我们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人类社会的脆弱与危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明白,让人类千百年所积累的智识延续下去的重要性,甚至迫切的希望它可以被写入我们的基因。
于是,书籍被重新重视起来,并为我们引领前进的方向。
动物骸骨标本为原型的艺术装置
一如林百川先生对书籍珍本收藏的执著,我们眼中的历史和文化并非来自重建,所有的一切唯有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像SKP这样致力于挖掘文化、城市与商业三者之间的交互,无疑为主流客群提供了绝佳的精神共享空间。
从东方美学之旅 ·「斫琴制书」非遗文化分享会,到PRADA银色列车上群星闪耀,从《漢聲》杂志创刊人黄永松雅谈【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的挖掘与梳理,到SKP花园里的SKP SELECT时装大秀,SKP一直都游走在并不循规蹈矩的游戏规则里。
继“黄河十四走”民间艺术回顾展之后,“万有——从传世典籍到当代艺术”展览的落地,意味着在寸土寸金的永宁门外,西安SKP愿为书籍提供一方安静的栖身之所,为我们娓娓道来这些属于全人类的故事与文化瑰宝,这本身就是一座商业与文化地标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亦让我们对忙碌平凡的生活提供新的养料与向往。
作为SKP高区楼层的全新目的地,展区所在的10F文苑,是西安首次在商业体内单独开辟的文化空间,这里被用来平衡城市与文化活动二元之间的角色,在为SKP导入了独特文化气息的同时,也为西安实现了文化艺术与商业中心的双向赋能。
而整个7月,北京SKP、SKP-S、西安SKP推出第二届「SKP文化艺术季」,携手当代重要的作家、艺术家、电影人、文化学者与创意人士,共同呈现当代艺术展、书籍与出版物展、青年电影导演论坛、以及主题丰富的文化沙龙,邀请每一位参与者步入创作的天空下,展开感官与心灵的发现之旅。
SKP希望在生机勃勃的夏日,每一个走进场景中的人,都能在这场精彩的文化艺术季,感受生命的律动,看到艺术与文化的美好发生。
——悦君Tips——
展期:2021.7.8-2021.9.8 地点:西安SKP 10F 文苑 主办方:西安SKP 策展人 :殷嫣 学术主持:廖廖
史金淞、林文、董大为、朱玺、 孙子珺、张钊瀛、刘斯博、刘力宁、 苏听雪、李琳琳、张文荣、马军、 于瀛、朱玺、郑龙一海、杜峻岷、王远铮。 * 特别鸣谢,为此次展览提供藏书与部分藏品的林百川先生。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法律顾问 / 宋亚锋 赵文娟 陕西大秦律师事务所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悦西安微信公众号:just-x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