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标志着《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至此,西安都市圈成为继南京、福州、成都和长株潭之后全国第5个都市圈。今天上午10时,陕西举行了相关发布会,介绍《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有关情况,其中大众期待的都市圈范围也具体公布,涵盖4市1区25个县(区、市)。
都市圈建设:新型城镇化主战场
从批复内容看,都市圈此番发展规划的核心直指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镇联动发展作用,频频提及的西安-咸阳一体化加快发展也被纳入其中。
作为全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具体到下一步地区联动措施,文件明确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西安北站 摄影 ©悦西安
事实上,在关于一体化发展方面,过去半年里,省市层面均针对这一事项召开过多次高规格会议,新信号不断。
陕西省表示将集中精力打通阻碍一体化的堵点难点,协同西安、咸阳、西咸新区在城乡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快一体化。
西安市方面,基于全面代管西咸新区的背景,西咸新区拉开体制机制改革大幕,率先瞄准中心城区与西咸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设等工作。
渭河 摄影 ©悦西安
以上种种,旨在提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此次官方介绍,使西安都市圈的范围与功能划分得到明晰——它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
回头看看西安的几组关键数据,2020年,西安GDP破万亿;2020年,西安的常住人口达到1295万,城区人口928万名列全国第十,距离超大城市一步之遥,已然属于GDP万亿和人口千万的“双料”城市阵容。
西安都市圈建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当前,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正成为空间布局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
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国家层面相继列入中心城市定位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九座城市,借助这些城市自身的“塔尖”底蕴,进一步汇聚城市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优势,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同一体化的样本。
西安奥体中心 ©摄影 悦西安
如果说城市群是城市化的核心,那么“都市圈”就是城市群的“硬核”。
2019年,国家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因此,这一年也被外界称为“都市圈元年”。
都市圈是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已成为承载发展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载体。
2021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都市圈规划。随后,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相继获批。
陕西“十四五”城镇空间格局
据省政府新闻办介绍,西安都市圈地处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西部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经济人口承载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大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2020年,西安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接近陕西省的1/2、西北五省的1/4,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十四五”时期,推动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
西安城南 ©摄影 悦西安
近年来,在关中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下,咸阳、铜川、渭南、杨凌等地以西安为中心,相向一体化发展、协同联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西安获批国家中心城市后,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都市圈空间形态已初步形成。
去年以来,西咸新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也为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迈出了坚实步伐,为西安都市圈建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都市圈范围公布:4市1区25县(区、市)
据介绍,西安都市圈范围涵盖4市1区25个县(区、市),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铜川市耀州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富平县,以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3万亿元。
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规划范围,集中体现“一核两轴多组团”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西安市中心城区、咸阳主城区以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国土面积1923平方公里,占都市圈规划面积的9.3%。
核心区是都市圈的人口、经济和创新平台、科教资源密集区,是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核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动西安中心城区瘦身健体,全面提升西安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推进都市圈核心区率先实现同城化,带动全域一体化发展。
“两轴”:即东西方向依托陇海、南北方向依托包茂等交通大动脉形成的都市圈两条经济发展轴,既聚集了都市圈主要的产业集群,也贯穿了横纵两条城镇带,构成了都市圈人口经济分布的主要形态。
沣渭金湾 ©摄影 悦西安
“多组团”:主要是着眼都市圈整体性功能布局,积极推动重点毗邻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都市圈特色功能组团,形成都市圈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不同功能单元,多点支撑都市圈发展。
包括富平阎良组团、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临渭华州组团、耀州组团、杨凌武功周至组团、乾县礼泉组团,这些都是都市圈特色功能单元和产业发展承载区。如,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以发展临空经济为重点,杨凌武功周至组团聚焦现代农业,等等。
西安高新区 ©摄影 悦西安
西安都市圈发展目标计划到2025年,西安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圈内城镇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市间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
到2035年,现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发展品质、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文化竞争力迈上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南三环 ©摄影 悦西安
具体到落实,《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分工协作、扩大改革开放、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文化传承发展、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等7方面20项重点工作任务。如统筹推进都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建综合性现代交通网络;以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为抓手,打造全国重要的科创策源地,等等。
西安—咸阳一体化是西安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也是切入点。咸阳有8个县(区)纳入都市圈范围,是除西安之外最多的,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都市圈建设的整体质量。目前,西咸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标志着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向纵深推进。
西安曲江新区 ©摄影 悦西安
由于西安都市圈涉及省内多个城市,都市圈内部也将建立起常态化、同城化推进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形成省上和四市一区合力建设西安都市圈的良好格局。
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健全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加快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治理、社会保障等领域一体化发展。除了西咸一体化之外,都市圈内部城市也将强化政府主导的跨行政区合作,重点推动企业间的产业合作,探索建立统一的资本市场、消费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权市场。
产业仍然是都市圈培育工作等重中之重,包括培育发展都市圈内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协作水平,加强都市圈内企业跨区域创新合作,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产业园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西安经开区 ©摄影 悦西安
最重要的是完善都市圈基础设施功能。西安都市圈将通过建立高铁、城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多层次交通体系,建立高效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今年将加快地铁16号线、10号线、1号线三期和16条主干道路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G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最后,都市圈内部也将实现优质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扩大西安都市圈公共服务辐射半径,推动都市圈内合作办学,建立医疗联合体和互联网医院,鼓励共享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场馆,形成便利共享的生活圈。
我们试着倘若以钟楼为圆心,80公里范围画半径,所形成的范围基本与西安都市圈重合。因此,也可以将西安都市圈理解为产业圈、通勤圈、生活圈、文化圈。
西安一小时通勤圈示意
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的底层逻辑即是通过超大、特大城市带动圈内中小城市,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政策协同。
塑造一个“朋友圈”,意味着西安周边区域的发展,在很多层面上将拥有与副省级城市西安一样的发展红利——政策、产业、乃至城市基建,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随着西安人口、产业和发展等“溢出效应”日益明显,周边城市也可享受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和资源供给。
进入“十四五”,面对全国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和都市圈建设的新形势,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推动都市圈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任务更加迫切,西安都市圈、西咸一体化均将迎来长足发展。
都市圈作为重要的空间形态正在快速崛起,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能重塑城市的形态格局,而且将是重要的主导动力,驱动着地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