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伴随去年国家顶层战略落地,黄河流域发展开启了全新篇章,而地处中游之上的陕西,也被赋予了新的目标和定位。
前不久,陕西官方层面公布《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梳理全文内容,它从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详细谋划,明确把渭河打造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标杆河流”,以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黄河入陕:五千年历史馈赠
黄河干流在陕境内全长719千米,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二字最早见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留有石峁、黄帝陵、兵马俑等文化遗存,是“天然历史博物馆”。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起点、汉唐时期世界最大城市,13个王朝建都于此。延安是革命圣地,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一曲《黄河大合唱》传唱80多年经久不衰。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摄影©悦西安
黄河流经的陕西段,在我国生态保护格局中的功能突出。陕西黄河流域南北跨度大,生态类型多样。北部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中部关中平原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南部秦岭是我国“中央水塔”、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秦岭 摄影©悦西安
不仅如此,黄河的流经也给陕西带来了优越的资源禀赋和丰饶殷实的物产。
陕北矿产资源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有色金属等储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关中地区农业基础较好,是我国粮食、水果、蔬菜、肉类等农产品主产地,苹果产量占全国的1/4、世界的1/7。
陕西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关中平原文化、陕北黄土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史前、农耕、红色、民俗等文化交相辉映。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壶口瀑布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和民族图腾。
大唐不夜城 摄影©悦西安
除了历史悠久和物产丰富之外,时至今日,陕西黄河流域依然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和科教文化基地。
可以说,黄河流域陕西段不仅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大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西安高新区 摄影©悦西安
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体系完备,科教实力雄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聚集度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潜力巨大。同时,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尽管黄河陕西段发展要素齐全,生态环境向好。但目前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任务仍然较重,集中表现在水土流失治理任重道远、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等问题。特别是干旱缺水,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比如,流域森林质量偏低,林草结构不合理,水源涵养能力不高,水生态保护压力大,湿地存在萎缩现象;白于山区、渭北旱腰带等区域历史欠账多,治理成本高等。
革命圣地延安
“水资源”成为制约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木桶短板。黄河流域降水量少,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1/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1/5。西安、咸阳地下水超采严重,延河、红碱淖等河湖生态水量不足,部分县区缺水依然严重。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对外开放格局图
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同样仍有诸多问题待解: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较重,科教、军工等优势转化不充分,开放不足短板明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领域仍有短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
定位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西部增长极
《规划》对陕西省黄河流域的战略定位进行了明确,计划将其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高效旱作农业发展示范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
生态保护方面,持续抓好水土保持,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好黄河西岸绿色廊道,提高植被覆盖度,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浐灞生态区 摄影©悦西安
《规划》计划到2030年,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人水关系更加和谐,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保障和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加快推进,黄河文化品牌效应显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昆明池 摄影©悦西安
在陕西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方面,《规划》分别结合省情实际提出了生态保护格局、发展动力格局、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格局等3方面内容。
渭河秦汉新城段 摄影©悦西安
“两带三廊四域”生态保护格局:建设黄河西岸生态带、渭河沿岸生态带,北部白于山-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廊道、中部黄龙山-桥山生态保护廊道、南部秦岭北坡生态安全廊道,以渭河流域、延河流域、无定河流域和三河四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皇甫川、孤山川、清水川、石马川)流域为重点的河流治理布局。
“一带两轴两群”发展动力格局: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宝鸡副中心城市、渭南东大门建设、西安-咸阳一体化、西铜与西商融合发展为重点,建设渭河生态经济带。
能源金融贸易区 摄影©悦西安
依托沿黄公路和沿黄城镇带建设沿黄河发展轴,依托包茂高速、包(银)海高铁通道建设南北中线发展轴。依托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优化人口、生产力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渭河咸阳段 摄影©悦西安
“一廊两地四带”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格局:依托黄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廊道。
打造关中平原文化高地、黄土高原文化高地。构筑关中文化发展带、红色文化发展带、秦岭文化发展带、边塞文化发展带。
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传承弘扬历史文化
在黄河流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可谓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规划》提出,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抓好“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建设,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改革开放新高地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
锦业路 摄影©悦西安
产业与科技方面,西安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改善营商环境,推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
交通方面,西安要完善“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推动地铁、市域(郊)铁路等多网多制式融合,加快推动公共交通机分担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以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填补缺失线路,畅通瓶颈路段,加快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宝鸡、榆林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及渭南、咸阳、延安、铜川等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加快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西安北站 摄影©悦西安
推进“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加快西安-延安、西安-十堰、西安-安康-重庆高铁建设。推动绥德-太原等铁路前期工作,积极有序推进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前期建设,继续推动“绿巨人”动车组开行。
西安绕城高速 摄影©悦西安
加密高速公路网,对京昆、福银、连霍、包茂等高速公路扩能改造,提升国省干道等级。增强沿黄公路服务和防洪能力,打造成为旅游观光路。民航方面,加快推进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新建宝鸡、府谷、定边等支线机场。
城乡区域格局方面,陕西要以大西安建设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推动榆林、延安深度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推动西安、咸阳规划协同、产业协作、要素流动、设施共享。实施跨渭河发展战略,推进多点、多组团式发展,共建渭河生态经济带。依托包茂高速、包(银)海高铁通道,建设南北中线发展轴。
西安都市圈规划范围示意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一县一策”,推动县域经济深度融入中心城市、区域经济板块发展,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改区。全面取消县城落户限制,大幅简化户籍迁移手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便捷落户。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陕西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保护。办好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等活动,加快黄帝陵文化园区建设,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改造提升工程。
汉阳陵 摄影©悦西安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加强黄河文化研究,进一步挖掘诗经、关学、中央水塔等文化元素,传承西迁精神等,适当改扩建和新建一批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文化专题图书馆、特色文化展馆。建设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识。
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加大对周原、秦咸阳城、汉长安城、统万城、大明宫、长城等遗址保护修复力度,推进石峁、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汉长安城遗址 摄影©悦西安
传依托郑国渠、槽渠、六辅渠、龙首渠、白渠、成国渠等遗址的保护,推进与黄河相关的水文化遗产遗迹的保护与研究。保护黄帝手植柏、老子手植银杏等重点古树名木。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深入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设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强对西安、延安、榆林、韩城、咸阳、凤翔、黄陵、蒲城、神木、府谷、佳县、三原、华阴、乾县等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名村、街区及47个传统村落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