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教育问题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教育部负责人此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义务教育要做到优质均衡。
国家层面的意志,从近年来推出的诸多政策可见一斑,尤其是一年前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矛头直指“公参民”义务教育学校——在缩减民办义务教育规模、“公参民”脱钩的政策要求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参民”学校都将退出历史舞台。
西安近年来基础教育变革的成绩有目共睹,从媒体呐喊教育改革要“伤筋动骨”到逐步“公民公招”,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学校建设、解决学位供给矛盾,再到今年的“民转公”,改革举措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外界有目共睹。
基础教育如何做到优质均衡,西安用自己的实践,给出了一份时代答卷。更为可喜或者期待的是,这样的举措仍在继续。
改革“伤筋动骨、触及灵魂”
西安基础教育过往的症结,主要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数量方面体现在公办学校的相对缺失上,质量方面则主要是“民强公弱”格局的长期存在。两相对比之下,引发了家长和学生们的焦虑和对公立教育质量的不满。
当然,实事求是的说,民办学校的存在,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展现——如何破解?不只西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都面临着教育如何更好均衡优质发展的问题。
一个共识是,要解决教育问题,必须“伤筋动骨、触及灵魂”。回顾过去几年西安在这方面的动作,无不如此这般。
2019年10月,随着《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发布,西安拉开了一场称得上近年来最为大刀阔斧的改革。
《计划》要求,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满足新增学位刚性需求;设立2~4亿元学校质量提升专项奖励资金,每年对200所办学水平提升成效明显的学校给予奖励。
同时,市级“名校+”联合体内的“名校”自主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招聘方案和招聘结果报市、区县教育和人社部门核准;市级设立三年不低于50亿元的学校建设专项奖补资金,给予区县、开发区差异化奖补……
这几年里,可以看到《计划》中所提目标,皆成为各区的主要工程在推进,你追我赶。如今三年行动已接近收尾,我们看看西安市交出的成绩单——截至今年5月初,西安全市范围内已累计新建、改扩建学校454所、新增学位43.04万个,有效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应入尽入”。
经开第十九小学效果图
以《计划》中提及的经开区为例,西安经开区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至2021年已新建、改扩建学校11所,新增学位1.75万个。2022年新建的经开五幼、十幼、十八小、十九小、五小等5所学校目前均已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建成后可新增学位6270个。
“公、民同招”,“名校+”大跨步
如果说三年计划迈出了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大跨步,基本解决了西安基础教育存在的学校数量短缺问题,那么教育质量问题如何解决,教育公平应当如何兼顾呢?
毕竟不止西安,在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内,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衍生的择校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
而“公、民同招”和“名校+”的推出,则是西安教育领域深度改革再破冰的重要举措。前者明令禁止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提前、跨市域掐尖招生,对民办学校此前跨县域、市域掐尖招生造成的混乱,从源头上进行了扼制;而后者“名校+”工程的全面推行,则是从“名校”选拔校长、教师支援新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从根源上解决师资问题,让所有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这两条举措,首先是对于招生机制的理顺。对民办学校自主招生范围及权限做了明确规定,公办民办放在了同一起跑线,皆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以就近原则保证教育资源均衡,实现真正公平。
其次是倒逼学校和家长的转变。打消了一些家长在选择学校报名时的侥幸心理,民办学校提前掐尖的路没了,只能抓好教学质量,公办也可以有更好的生源,原本的优质师资也能公平分布到新学校,从而实现义务教育协调优质均衡发展。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教育本质的回归。
“公、民同招”对于可能存在的操作空间进行了最大程度抹杀,比如各类考试、竞赛、培训等成绩或者证书,不得作为招生依据,再比如严禁以面试、面谈或者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等细则,可以说是对教育生态的一次强力“回血”。
“名校+”通过“公办+公办”、“公办+民办”、“民办+公办”、“民办+民办”等方式,跨办学体制、跨城乡区域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等多种模式,统筹改善办学条件、统筹配备管理团队、统筹配置教师队伍、统筹开展教育教学。
截至目前,西安市共组建紧密型“名校+”共同体928个,教育集团101个,优质高中与中职学校“名校+”共同体15个。今年4月,西安“名校+”甚至成为了教育部第四批“双减”推广典型案例。
作为其中成绩突出的经开区,在“三名+”工程方面,仅2020年至2021年就新招聘教师658人,2022年计划招聘教师389名,近日已启动2022年度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公开招聘工作;已组建8个市级、30个区级“名校+”教育联合体,通过多种教育联合体合作共建,构建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教育优质均衡需要时间
更大的变化来自于今年。
6月13日晚间,西安市教育局发布《西安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名单》,涵盖38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位列其中。
此番民转公对于西安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言,犹如重磅炸弹。比如将民办学校纳入公共政策调控、管理范畴内,教育资源更有利于均衡配置与合理流动,防止“一家独大”、“品牌垄断”等现象发生;公办性质有利于解决办学主体合法性,理顺行政管理关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此外,转公之后学校有利于扩大儿童入学资格,并通过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师资统筹、统一管理等方式高质量地实现儿童受教育权。
毕竟,义务教育学校“民转公”是大势所趋,它对落实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教育回归教育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还可以将名校在办校过程中的管理理念、作息时间、教学活动、教师配置、教研活动、监测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传播开来,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合理流动,实施统一管理,让更多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以高新区为例,早在2020年,就将新建学校全部纳入“名校+”管理体系,全面推广“一长多校”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增强“名校”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转公后还将通过“名校+”办学模式将自身的特色优质课程进行区域内推广,有效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当然,学校转公就必然会有划分学区的问题。但学区划分要让所有人都满意,对于现有教育资源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保证公平,西安在“公民同招”“名校+”的基础上,还加上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生源就近入学”。
即遵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目标要求,实施单校划片,同时考虑到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和规模、行政区划、交通状况等因素,确保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
如近日,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考量,以及早先购房时开发商关于学校的承诺,有部分经开区白桦林间的业主对经开第一学校学区划分产生了争议,他们认为应当将白桦林间小区也划分进经开第一学校的学区范围,理由是小区距该学校仅有一条路的距离。
作为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想让自己孩子受到更优良的教育,提出诉求固然是可以理解。但是梳理完本次经开区对外公布的学区划分细则,能看得出是遵照公平、公正、公开以及生源就近入学的原则。
不仅包括了白桦林居、中央领郡等商业住宅,还涵盖了原先城中村北里社区、全家社区的范围,并不存在网传的刻意不让白桦林间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说法。
而且若是从距离来看,与白桦林间小区仅一墙之隔的是经开第十二小学、经开第六中学,白桦林间被划分的学区范围也正是这两所学校。
家长们的拳拳之心可以理解。不过若是理智来看,这个事情并非一个死结——经开区为了满足家长们的诉求,将尽可能地满足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
公开信息显示,近日经开区的“名校+”工程已确定了由经开第一学校委托管理所在区域的经开十二小、经开第六中学2所学校。
具体来看,此次托管依托经开第一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管理团队、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异的教学成绩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带动被托管学校实现在管理理念、作息时间、教学活动、教师配置、教研活动、监测评价等方面实现“六个统一”。
像教学活动方面,几所学校将构建“六同步”工作机制,做到教学计划同步、课程安排同步、备课教研同步、教学进度同步、教育活动同步、教师培训同步;在家长最为看重的教师配置上,经开十二小、经开第六中学将与经开第一学校实行统一的教师配置和学科资源共享,其过去师资相对薄弱等现象将得到有效改善……
这也意味着白桦林间的适龄学生,即便在经开十二小、经开第六中学也可以享受到经开第一学校的“名校”红利,实现共享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
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期待在更大范围、更大力度、更大保障的前提下,有更多的案例。
不过我们上述也提及,要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回想此前“五大名校”占据西安基础教育半壁江山之下的情形,如今短短数年所发生的变化,何尝不是一种风雨之后的美丽呢。
西安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交出的时代答卷,还将擘画出怎样的成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