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领域的改革中,人事改革是最敏感的,也就是说,最动真格的改革。
也正是因为如此,往往一个城市、区域的人事改革都是审慎的,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为了匹配发展的需要,人事改革又是必答题之一,对于国家级新区而言,人事改革一般也象征着发展进入了“再次飞跃”时期。
近期,西咸新区迎来人事改革,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在未来更加细致地审视下,这次调整,究竟动静几何?
代管后的下一步
自2月西咸新区机制体制启动改革后,大家对新区与新城、街镇之间的分工已经逐渐了解,各版块之间既有精准分工,也有通力合作,这一点与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的使命产生了某种共鸣:能够腾出手钻研主业,才能在实践中找到创新城市的办法。
机构确定好,接下来就是人了。
公开信息显示,西咸新区在近日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动员部署会议上,正式启动了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此次改革,就是要做好体制机制调整的后半篇文章,加速化学反应,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
因为牵扯到人,所以此次人事改革的内容很多,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最通俗的话“打破大锅饭,谁能谁干”。
这次机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改革后的机构,更具专业性,更具开拓思维,必须要有与之“调性”匹配的人员来支撑,那么,从用人关系上来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然是优先选择。
同时,国家级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事物,更是公共管理改革过程中的新探索,打破了传统行政区体制和制度束缚,对人才资源进行充分使用,也是新区的使命与责任之一。
调整动静如此之大,除了看得出要刺激人员进取心外,也能看得出,西咸新区对未来发展动能无可比拟的渴望。
以实“绩”论英雄
网友会问:这次西咸新区的人事改革,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这就要从头说起。自1992年国务院首次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全国已有19个国家级新区,各新区设立时,基础不同,目标不同,但是使命都是相近的: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
平心而论,在国家级新区成立初期,大部分参考行政区的人事制度模式,毕竟该制度成熟完备,尤其是对原行政区划转过来的干部,也能够平稳过渡,快速适应。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任务不断增加,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应对新兴经济对管理者的要求,简单说,不能“旧瓶装新酒”,若有能够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制度,来专业化经济发展的职能,为西咸新区解决智力支撑,就再好不过。
西咸新区是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要想实现外部的创新,首先得实现内部变革,尤其是在引入大量500强、行业标杆企业后,对它们的管理方式也不断取经。双方一拍即合,于是,人事制度改革就顺理成章开始了。
翻看官方公布的新闻不难发现,在本次改革会上,出台了“1+N”系列文件。
“1”即《西咸新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围绕“建立规范有序的人事管理机制、建立灵活高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实绩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3方面重点措施出台了13条具体举措;“N”包括《特聘人才“揭榜挂帅”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
最值得关注的是“四制”:全员聘用制、绩效考核制、末位调整制、浮动薪酬制。
全员聘用制:对西咸新区两级管委会干部员工全面推行全员聘用,签订聘用合同,实行聘期管理,聘期内享受相应岗位工资。
绩效考核制:按照“突出业绩贡献、分级分类考核、绩效差异分配”的思路,建立新区、新城“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积分制考核”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优劳优酬、多劳多得机制。
末位调整制:对新区、新城部门中层所承担主要任务指标排名靠后的、或者连续两年排名后10%的予以岗位调整或降级调整;对员工年度考核排名末位、不胜任岗位工作的,纳入“蓄水池”管理,解决“上得去下不来,进得去出不来”的问题。
浮动薪酬制:将西咸新区整体经济发展、干部员工实际贡献与个人收入紧密结合,构建“重点工作定季度绩效、年度考核定等次绩效、目标任务定年度绩效”的运用框架,根据指标排名和考核结果进行薪酬浮动,实行差异分配,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此外,还要以“五个更大”抓好方案执行。即规范力度要更大,实现同岗位同标准;考核差异要更大,坚决以实绩论英雄;成长空间要更大,拓展职业新“赛道”;竞赛平台要更大,推行“揭榜挂帅”制;“躺平”代价要更大,用好用足“蓄水池”......
揭榜挂帅是激励人才,此“榜”是“揭”的任务和责任,此“帅”是“挂”的许诺和授权,也就是谁能谁拿得多,而蓄水池蓄的就是躺平者,当然这并不是直接放弃,而是通过停发绩效、当年不能评优、不推荐参评各类先进等手段,重新激励回到奋进者的队伍。
一个是高线,一个是底线,两线一划,员工工作干劲自然就激发了。
这种做法,西咸新区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雄安新区、天府新区、金普新区、兰州新区等等,都是全员聘用、竞争上岗,上述新区也因此实现区域能级的提升。
对于西咸而言,从这次会议中四定四制的表述,就能够得知,西咸新区此后,将最大限度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并进,释放“鲶鱼效应”,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同时,从天府新区等新区的经验成果来看,这种人事的调整,是一种淘汰机制,更是一种活力机制,可以快速实现“新陈代谢”,让年轻的干部去干活力的工作,让成熟的干部去干统筹的工作,人岗相适,符合特长。
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
发展到如今,我们仍能清晰看到,西咸新区与其他新区相比,差距还不小。
所以,在积极修炼外功的同时,提升城市内功的任务也刻不容缓,而通过人事改革,把经济发展责任夯实在每一位干部员工身上,实现聚焦主责主业、聚焦高质量发展,才是这次调整的终极目的。
对于西安而言,西咸新区承载力的进一步进化,也让西安可以将更多重点项目、任务向西咸新区转移,坐实大西安新中轴的内容,使其能够腾出更多资源和精力着手于其他新兴项目,最终实现西安都市圈有分工、有目的、不重复的高度分工协作局面。
事实上,像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能够在土地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实现经济二次腾飞,就是通过和毗邻新区、或者周边城市分工,把鸡蛋装在多个篮子里,不仅能够互补,还能保持新鲜。
可以说,今年上半年西安市启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以来,西咸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基本走在西安各开发区前列,诚然,改革并不是“越狠越好”,就像此次人事改革呈现出现的“四个特点”一样:即把聚焦主责主业的理念贯穿始终、让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更加鲜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坚定不移、对干部关心关爱的温度充分体现。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西咸新区就如“公司”,所有干部员工就如公司里的员工,用市场化的思维去“奖勤罚懒”,大家紧密咬合,共同发力,既保证了西咸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发挥各环节的最大潜能。
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此次调整完毕后,在进一步彰显新区发展“冲刺速度”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新区与包括西安、咸阳在内的其他城市产业咬合度。
甚至还可通过西安内在式扩容,结合自身长处,确立数个优势产业,并借助国家级新区、万亿俱乐部成员等多个旗帜,提升自身体量等级,成为全国城市群中“先富带后富”高度分工循环体系的又一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