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史迹遗存极为丰富,是名符其实的文物大省。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万余处、各机构收藏可移动文物超过774万件,总数量仅次于北京。
而作为大众与文物最直接展示窗口的博物馆,承载了对外输出区域文化价值的重要平台作用,也见证了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这当中,备受文博各界关注,且是长期悬而未决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分馆建设,此刻有了最新进展。
陕历博分馆落地秦汉新城,2024年见
自1991年建成开放至今,坐落于西安城南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便头顶诸多珍贵光环,如“我国首个国家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国家一级博物馆”等等,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同时,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新发展里程。
伴随时间推移,博物馆影响力持续扩大,尤其是2008年宣布免费开放之后,几乎成为前来西安旅游必打卡之地之一,多重因素叠加,其承载能力滞后的硬伤开始显现。
陕历博节假日屡现“一票难求”
陕历博“赫赫宗周”展区 图©陕西历史博物馆
尽管馆方先后通过限流分时预约、调整展区参观动线、延长开放时间等方法,但面对节假日一票难求、馆藏文物无处可展的窘境,仍是治标不治本。在此背景下,坊间有关于陕历博扩建亦或分馆建设的呼声到如今都从未停歇。
时间来到2018年,彼时陕西历史博物馆方面透露出建设新馆(分馆)强烈意愿,曾开展多次组团考察,涉及浐灞生态区世博园、国际港务区奥体中心、沣东新城昆明池等片区,不过其后也未有最终定数。
近期,梳理多则官方层面发布的信息,“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分馆”表述被多次提及,基本预示着陕历博分馆的尘埃落定。
陕历博秦汉分馆地理区位 制图©悦西安
大秦文明园内部 摄影©悦西安
公开信息显示,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位于秦汉新城秦创原·渭河科创带核心区域,即兰池三路以北、泾渭大道以东,是综合文旅项目大秦文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仅用地面积就接近三个现有馆区大小。
地理区位看同样特殊,它北依秦咸阳城(宫)遗址区,南临咸铜铁路、地铁14号线秦宫站,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北站等交通枢纽约20分钟车程。
博物馆外观全貌
连接地铁站与博物馆之间的天桥设施 图©悦西安
进度上,馆区建筑基本完成主体建设,景观绿化、4D影院、双阙及附属用房等辅助配套工程验收,人防、绿建、节能、竣工规划条件核实(验收)和消防备案等专项验收正在加快推进,展陈设计、藏品展陈等工作同步有序进行,外部与地铁秦宫站出入口衔接的人行天桥已修建完成。
另外,有网友还向西咸新区方面发出询问,包括何时开放与是否会收取门票问题。官方对此回复称,项目预计2024年对外开放,门票是否收费暂时未确定。
至此,陕历博分馆在项目投用上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节点,待工程收尾、竣工验收完成后,各项运营前期筹备工作或将很快启动。
秦咸阳宫遗址旁的“北斗七星”
渭河北岸、五陵塬下,不久之后揭开面纱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有着诸多值得一提的亮点设计。
博物馆主体依然由参与过现有馆区设计的张锦秋大师主持操刀,规划设计理念借鉴秦咸阳宫建筑群,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内部7座建筑单体遵循北斗七星、组块贯连的结构排列形式,象征秦朝宫殿“象天法地”的浪漫主义思想。
所谓“北斗七星”,就是既有中轴对称的恢弘大气,又兼具不对称布局的自由气息,风格豪放古拙、刚健质朴。
摊开馆区平面,各单体按照“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布局分布,以北斗七星中的摇光、开阳、玉衡、天权、天玑五星组成对称布局,通过架空连廊互相连接,以玉衡为中心确定的轴线,设定在秦咸阳宫一号宫殿的中轴延长线上。
博物馆群效果图示意
其中,主体建筑在采用高台建筑形式、满足不同功能的同时,还呈现出秦汉宫殿“高台榭、美宫室,复道行空,横桥卧波,冀阙凌空,宫苑结合”等特征。
高台榭、美宫室▼
高台建筑起源很早,殷商鹿台、周之灵台,从战国至秦汉,筑台之风盛极一时。博物馆采用高台建筑的外观形式,将陈列区设于一层高台之内,旅游服务等公共活动区设于高台上的“殿堂”之中。
复道行空▼
秦时,高台楼阁之间的复道(架空廊道)是为了建筑之间交通便利而设。馆区内7座单体,通过不同标高的复道相连,复道采用透明玻璃幕墙,让行走其间的游客感受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横桥卧波 ▼
在博物馆南面有一处景观水体,象征“天汉”银河,水体采用旱喷水雾形式,让游客仿佛置身九天云霄。主入口设横桥,从入口广场飞跨“银河”,直通建筑的二层平台,平台前是从“天”而下的水幕,横桥由低而高、近宽远窄,将建筑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
冀阙凌空▼
秦都咸阳当年由商鞅主持营建,冀阙和宫殿是咸阳城营建初期的主要建筑,宫室之阙,两两相对,高大巍峨。在博物馆入口,标志建筑双阙与博物馆主体遥遥相对,它们共同讲述着千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故事。
宫苑结合▼
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借鉴秦汉园林文化“宫苑结合”理念,结合地形在博物馆建筑周边作古典园林“苑囿”景园设计,馆与园结合,建筑与环境相融。园林里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搭配,各色花卉点缀其间,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游览环境。
其实,如果对地铁14号线车站稍加留意,你会发现秦宫站所使用的logo标识,正是该博物馆建筑的剪影画面。
博物馆与秦咸阳城遗址二者隔空对望、遥相呼应,延续着历史的文脉…… 地铁14号线秦宫站logo 图©悦西安
博物馆之城建设正当时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一系列纪录片、文博探索节目的大火,“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有专家认为博物馆已经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之城”名号成为一众城市设立的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6座城市对外表示将打造“博物馆之城”。
去年5月,国家文物局曾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核心示范区、建设博物馆小镇,北京、西安、大同与南京四地被提名,指出上述城市陆续拉开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大幕。
陕西考古博物馆常设展览
具体到西安又有怎样的行动?今年2月发布的《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指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就是主要任务之一,下一步还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盘活好文物资源、研发文博创意产品等。
截至目前,西安拥有各类博物馆159座。我们也看到,庞大文物资源受制于展馆面积,能够陈列见面的非常有限。针对这一现状,除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分馆,后续还将实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升改造、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等项目。
永宁门 航拍©悦西安
当下,逛博物馆已然成为“新时尚”,这场“博物馆热”值得每一个人的参与。博物馆之城的评判标准不是唯一,或许是博物馆数量多、文物藏品丰富,也可能是馆内设施水准高、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等等。
身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也正在这场创建博物馆之城的旅途中,探寻着适合自身优势的最优答案,让参观博物馆不再是到此一游,而是亲身参与,享受博物馆所赋予的强大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