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的兴旺,而产业之中,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地位首屈一指。
从历史来看,建国初苏联援助和三线建设打下的工业基础使得西安迅速完成了向工业城市的转型,奠定了西安在航空航天、军工电子等领域的雄厚基础,也推动着西安城市人口迅速突破百万,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十大城市。
永宁门 摄影©悦西安
进入90年代以来,受到沿海出口型工业崛起的冲击,以计划指令生产为主的西安工业集群受到了极大冲击,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业逐年下滑,限制了西安经济规模的增长,已经成为制约西安城市发展的最大短板。
可以说,工业制造业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弥补“工业短板”的紧迫性,在今日的西安已成为基本共识。
锦业路 摄影©悦西安
10月18日,西安市印发《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先进制造业强市、打造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指明了战略方向。
规划从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章节,廓清了西安未来工业发展的内容,其中关于产业导向、产业集群等内容,可谓内容详实、干货满满。
工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回顾“十三五”时期,西安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和集聚集约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400亿元,是2015年的1.46倍。
经过数年的发展,西安市构建的“6+5+6”先进制造体系已经初现。以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等为核心的6大支柱产业,以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为核心的5大新兴产业和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为核心的6大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其中,汽车和电子信息制造两大产业先后迈上千亿级集群台阶,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从工业经济总量上来看,工业规模逐步扩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400亿元,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达到10户,相较于2015年,增加6户。
规模以上企业数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情况
工业的稳步增长得益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和投资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三星闪存芯片、中兴通讯、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截止2020年,全市拥有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239户,较2015年净增93户。
“十三五”时期,西安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擎作用凸显,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都有大幅度提升。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情况
此外,西安的工业在诸多领域都有突破:创新引领能力增强,研发投入稳步提高;产业集聚集约水平提高,规模基本形成,融合步伐持续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工业“短板效应”突出,诸多难题待解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西安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综合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对国民经济正向拉动作用日益显现,但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首先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支柱产业不够强不够大,特别是区县工业体量普遍较小,龙头企业少,规模以上企业不多,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仅为副省级城市平均规模的1/2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较低。
西安三星半导体
其次是企业发展不够均衡,产业配套不够完善。行业发展和大中小企业发展不均衡,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趋势不够强劲;重点产业链存在薄弱和缺失环节,部分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低,协同发展水平不足。
工业投入占比不高,创新活力不足。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不足30%,低于其他同类型城市,工业招商引资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以科研、军工院所为主,规模以上工业研发(R&D)经费投入占比不高。
在建中的比亚迪零部件产业园
此外,工业项目用地面积占比不高,工业用电电价较高,冬季气荒现象频发,产业人才紧缺,大项目缺少专项基金支撑;创新研发项目缺少风险投资,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围绕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及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
伴随着世界第四次工业革 命推进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全球产业格局和供应链配置面临调整;国内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为西安制造业“提档升级”创造发展契机。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强做优已经形成共识。因此,未来几年内西安能否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到未来西安在城市竞争中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瞄准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倍增
“十四五”期间,西安将聚焦建设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强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等6大支柱产业,突出支柱产业核心地位,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专项规划,助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规模“倍增”。
1.电子信息制造 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
依托三星、中兴、比亚迪电子、创维等12户龙头骨干企业,以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传感器等重点产业链提升为牵引,以三星闪存芯片、奕斯伟硅产业基地、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创维智能家居生产基地、“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倍增,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3500亿元。
2.汽车
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和关键零部件
依托陕汽、比亚迪、法士特、西安吉利等10户龙头骨干企业,以重卡、乘用车(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提升为牵引,以陕汽重卡扩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扩能一期和二期、众迪新型动力电池等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汽车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倍增,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4200亿元。
大西安主要整车生产基地 制图©悦西安
3.航空航天 飞机、航空发动机、航空零部件、航天动力、无人机、卫星
依托西飞、西航、航天四院、航天六院等10户龙头骨干企业,以航空、航天、无人机等重点产业链提升为牵引,以西飞、一飞院、试飞院飞机研发生产能力提升,航空产业加工制造基地,中电科39所卫星应用系统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倍增,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2800亿元。
西安航天基地 摄影©悦西安
4.高端装备 电力装备、通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
依托西电集团、中石油测井、陕鼓集团、特变电工等15户龙头骨干企业,以轨道交通、输变电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提升为牵引,以西电智慧产业园、中熔智能电气产业基地、中车智轨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为支撑,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倍增,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
比亚迪西安总装工厂
5.新材料新能源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太阳能光伏
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部超导、隆基股份、乐叶光伏等9户龙头骨干企业,以钛及钛合金、太阳能光伏、陶瓷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等重点产业链提升为牵引,以西部超导高性能金属材料、西安赛特稀有金属材料、隆基绿能光伏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支撑,打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倍增,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1600亿元。
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
6.食品和生物医药 食品、饮料、农副食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
依托杨森、清华德人、天隆科技、邦淇制油、银桥乳业等14户龙头骨干企业,以生物医药、乳制品等重点产业链提升为牵引,以乐析医疗生产基地、幸福制药生产基地、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邦淇制油植物蛋白加工项目等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倍增,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1000亿元。
高新区 摄影©悦西安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强盛,随着西安在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薄弱和缺失环节不断趋于完善,“工业短板”效应将得到相应缓解。产业的强盛,势必提振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带动城市能级不断跨越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