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长安望月 于 2022-11-9 15:11 编辑
以微观人事折射宏观社会 马伯庸新书再写唐长安
西安新闻网讯 《长安十二时辰》爆红全国后,许多人在大量新闻报道中,熟知了作家马伯庸对唐长安的一片深情。近日,马伯庸再度将笔触对准了大唐长安,这回写成了一部脑洞大开的“盛唐项目管理手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还能有什么新解?马伯庸在新书《长安的荔枝》中给出了答案,作家提炼只言片语中的事件,合理虚构,挖掘其来龙去脉,由后果推前因,见证大唐“公务员”李善德为赶在贵妃诞辰前献上岭南荔枝,苦心优化“荔枝鲜”物流链运送的奇遇经历。近日,该书由中南博集天卷和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上市。
“当那个消息传到上林署时,李善德正在外头看房。”《长安的荔枝》第一句这样写道。“长安漂”李善德,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准备去南城边的归义坊买个“经济适用房”安家。但几十年的积蓄只够首付,还需要找招福寺的典座借贷——这个“房奴”李善德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
在马伯庸构架的故事中,李善德从买房现场赶去赴上司的酒宴,意外地接到了一项“肥差”,没想到酒宴本是鸿门宴,全是为了哄骗他接下采买运输鲜荔枝的任务。由此,一个烫手的项目横亘在盛唐天宝年间小吏李善德面前——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鲜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单人快马也要奔波十天半月。如何完成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最终,“运荔枝”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项目,还是被唐朝小吏用项目管理的方式逐步拆解推进,如期完成。新书中,马伯庸从小切口介入,年份巧妙选取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这一特殊时间点,把荔枝作为显微镜使用,放大彼时的社会百态。“运荔枝”的过程,既有庙堂之高的多方博弈体现的“职场生存指南”,又融合了作者对江湖之远的现实关切。整个故事犹如一部惊险刺激的“项目管理手记”,通过微观人事折射大唐宏观社会。
马伯庸表示,《长安的荔枝》创作,源于自己当年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时,阅读了大量徽州文书,其中讲了一个叫周德文的人:永乐七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从南方强行迁移了一批富户,其中周德文一家被安排在大兴县,他充任厢长,负责催办钱粮、勾当公事,去全国各地采购各种建筑材料,支援新京城建设,后来因为过度劳碌病死。“如果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的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要忙活上半天。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一事功成,也是万头皆秃。”
此后有一天,马伯庸突发奇想,想试着把“一骑红尘妃子笑”用周德文式的视角解读一下。这一试便成就了一个古装版的职场小说,一个古代职场“社畜”拼命求生的故事。文中各种利益的博弈、管理层内部的矛盾、职场的情商……还有不断修改需求的“甲方”,有读者开玩笑说,阅读每一行字,都是在阅读自己的职场生涯。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评价这本书:“马伯庸把他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笔能直击人的内心。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这部《长安的荔枝》就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