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在全省全市接连的动作之下,不论是项目建设还是城市更新都开始了新一轮的加速和冲刺。并且在前不久公布的《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推进方案》中,也将着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当然,除了在政策层面迎来新的利好外,在开年之际,西安也有不少重点产业项目正式开工或投产,并且还有一大批产业项目在持续跟进中。
重点项目陆续投产
近日,作为秦创原总窗口十大特色产业园之一的西咸新区·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迎来了两个重点项目的顺利投产,分别是由陕西秦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引进的重型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和电极材料生产设备制造项目。
秦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其中重型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是由西安双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出资建设,总投资2500万元,以重型汽车配件、工程机械及配件的设计生产为主导方向,搭建重型汽车结构件自动化生产线。
电极材料生产设备制造项目,是由西安通力达机电科技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主要生产有锂电铜箔一体机、电解成套设备等非标产品,打造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电池铜箔制造设备生产基地。
而作为引进主体的陕西秦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是一个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专业化园区,总投资约100亿元,规划占地约3000亩,是西咸新区·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的重要组成板块,目前累计入驻的投产企业已有22家,区域内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隆基绿能光伏产业园项目效果图
另外,此前在泾河新城建设的隆基绿能光伏产业园扩能项目,也已经正式移交隆基绿能公司,进入生产设备搬入及安装阶段,标志着隆基绿能在泾河新城的重点项目已经进入全面建成投产的倒计时阶段。
据了解,该项目包含年产9GW单晶硅切片、年产29GW高效单晶电池、中央研究院3个子项目,总投资199.3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43.5万㎡。预计建成达产后年均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实现利润约12亿元,上缴税收6.4亿元,带动区域就业4000人。
秦创原(泾河)智造创新产业园一期
不难看出,在这些产业项目的动用投产之后,区域内的产业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将会被进一步放大,同时也将通过产业实力的升级和变革,带动百行百业的繁盛。
产业强市,从项目出发
除了这些已经或即将投产的产业项目外,在前不久公布的重大项目动工名单中,也可以看到在不同产业领域中蓄势待发的产业项目。
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二期项目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有总投资13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二期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能40万套/年,带动就业约1.3万人;也有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及车规级半导体器件、系统研发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亩均产值达3125万元。
而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是西安支柱产业升级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后起之秀,与比亚迪、吉利、陕汽等企业的深度绑定,也让西安在2022年成功以年产101.55万辆的成绩,超过上海(99万辆),问鼎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提升产业链升级、项目招大引强的发展大背景下,西安的支柱产业在去年也收获了不俗的成绩。2022年82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12月同比增长13.9%,连续数月保持15个副省级城市及9个中心城市第一。
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跃升8位,位居全国第12名。其中比亚迪汽车、三星电子产值首破千亿,并且新增百亿元制造业企业3户。全年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增长27.9%,其中,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增速分别达到56%、27.8%、31.4%。
并且在这些支柱产业中,也有后备的重点项目在不断补充,为后期的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西高新天和防务二期5G通讯产业园(南区)
比如5G产业中有西高新天和防务二期—5G通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3亿元)以及西安科技产业园三期暨5G数字化工厂及科创研发大楼建设项目(总投资18.7亿元)正加紧建设;智能制造领域中也有集贤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6亿元)接力;而在空天产业中,也即将迎来144个重点项目以及70家产业链企业。
由此看来,西安产业升级的发展逻辑也逐渐清晰,即从项目出发来补齐产业链式发展中缺失的环节,在龙头企业引领、产业汇聚整合、环节深度协作的步骤中,逐渐填充完善西安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加大产业实力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刺激。
开年新变局,剑指万亿目标
对于产业发展来说,现阶段的成绩是未来突破的基础,在新的一年中,对于产业发展西安也定下了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航空先进制造业中心
2023年的西安将继续落实产业强市的目标,围绕“企业-链条-集群-生态”这条主线,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加快推动产业规模壮大和结构调整,继续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并且全市工业总产值要力争在今年突破万亿元大关,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超过85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1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力争达到3800亿元。
具体来看,在支柱产业层面,要求全年新增百亿企业3户,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户、“专精特新”企业100户;新兴产业层面,重点支持增材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迅速壮大,并前瞻布局生命健康、脑科学、氢能与储能等一批未来产业,形成新兴产业“5+X”体系,抢占产业新先机。
另外从产业生态层面出发,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带动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完善产业投资落地的前后环节配套。
也就是说,重点项目的建设落地、产业链上下游的环节完善,都在多方面提升着大西安整体的营商环境。而这也是近日开展“三个年”活动主旨的一种落地,在推进“高质量项目推进年”和“营商环境突破年”的大背景下,西安产业新年新的万亿目标,也将会稳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