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案出炉之时,为期一个月的公示征集意见也同期开展。前不久,针对公开征集到的上百条意见,官方层面进行了部分采纳与落实公布。
西安市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梳理意见信息,多涉及草案内容中提及篇幅较少的区域规划,以及事关交通、科创层面的解读,悦君对部分采纳内容进行了梳理,干货满满,亮点颇多。
多区域发展定位再明确
首先关注西咸新区,如今它由西安全面代管已一年半有余,各项事务逐步得到理顺。其中,直管区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纳入西安市统一编制,这也就意味着在城市规划、用地指标等事项上,西安对于直管区范围内可以直接“入场”。
伴随官方信息的释放,受限于以行政区上报要求而未集中展现的西咸新区直管区,它在西安整体规划的相关定位进一步明晰。 能源金贸区 摄影©悦西安
从功能定位看,将西安中心城区和西咸沣河片区规划为西安都市圈核心区,旨在全力推动西咸新中心建设,实现与中心城区融合互补发展,并且拟将西咸沣河片区培育西咸新中心作为西安城市副中心之一,以承载秦创原科技创新服务功能。
实打实的产业制造之于区域带动影响同样不言而喻,当前形成了主导产业链+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培育的布局,由“势”转“能”的重要支撑载体显现。
此外,拥有秦创原“总窗口”与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标签的西咸新区,自然会提升科技研发、高等教育、文化创意等方向发展的紧迫性,因而被直指打造陕西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建设国家级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基地等,也凸显出其未来发展的高标准定位。
蓝田城区全貌
除了城市新区“潜力股”,作为版图“基石”的县域发展亦为重要。去年经济总量被周至县赶超的蓝田县,县域短板特征突出,下一步该怎样前行,总揽规划给出了大致方向。
本次国土规划中,蓝田作为西安11个城市副中心之一,通过承接西安中心城区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生产板块、带动环山路乡村旅游等手段,聚焦县域综合服务功能的升级。为了拉近与西安主城区交通联系,规划有西安至蓝田城郊铁路线路,衔接西安铁路枢纽。
同时,规划还提出到2035年蓝田常住人口规模49万人、城镇人口规模27万人,城镇开发边界42.04平方公里,若与七普数据对比,能够发现其远期常住人口规模目标和2020年相持平。 汉长安城遗址片区
陷入发展困境的,其实还有位于主城区西北方向的汉长安城遗址,事关它的长久保护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如何把握遗址区与城市化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相关探讨从未停歇。
对此,来自规划层面的思路是,在文保要求上持续开展遗址地下文物的考古测绘、调查、勘探和发掘,并借此建设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城市建设融入角度,应通过博物馆、城市公园、线上展览、社会活动等多渠道,承担城镇公共绿地和文化服务功能。
目前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实现两期区域开放,累计开放面积超过6平方公里,引来众多游客踏访。而近期遗址区内行动仍以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改造为主。
空间战略下的多层次交通格局
谈及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每每都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为参考,以“西咸一体、均衡布局”为原则,“九横九纵”快速路网和“十一横十三纵”方格主干路网的总格局得以显现。 南二环太白立交提升效果方案 阿房一路(西三环-咸户路)项目效果图
其中,结合西安确立多年的“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多个关键节点项目被提上日程。
例如以太白南路快速化改造为牵引的“南控”项目,以北辰大道北延伸为牵引的“北跨”项目,以中心城区与西咸新区互联互通为牵引的“西融”项目,以幸福路北延伸、城东片区综合规划、高铁东站为牵引的“东拓”项目,以二三环扩能提升为牵引的“中优”项目。
与西咸新区、咸阳市中心城区互联互通方面,实现8条快速路、17条主干路对接,重点贯通西咸新区自贸大道、沣河东路与咸阳市中心城区迎宾路,以及连接咸阳经开区、高新区与西咸新区创新港至鄠邑-丝路科学城组团的规划西快速路。值得一提的是,轨交规划层面还新增5条城市轨道快线、4条城市轨道普线。
都市区综合交通规划(草案公示,非最终版本)
相较于公示版都市区综合交通规划中仅展示的绕城、外环与关中环线(都市圈环线)高速格局,通过意见征集,又将开展前期研究的西安城市新环线高速纳入方案。这条环线设于绕城与外环高速之间,初步规划里程约128公里,双向八车道。 基于市级“十四五”交通规划,连通高新与长安的东西走向黄良规划路亦被全新列入。另外,曾有建议称增加南北向直通环山路的路网密度,官方对此回应表示,按照秦岭保护和城市南控要求,直通环山路的通道数量被严格控制。
西安铁路“四主一辅”格局(纯黑背景标注)
铁路方面,根据当前总体规划,将依托现状高速铁路和规划城际铁路,形成西安铁路枢纽环线,借助各线关系可实现主要铁路枢纽之间的互联互通。介于西成、西渝、西十高铁线之间,拟新建途经新西安南站的铁路南环线。
营造宜居环境,中心城区要这样做
众所周知,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人口规模又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客观的说,当前西安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已经过高,严重影响居住体验,而这背后正反映出区域建设密度失衡的问题。
官方同样关注到这一情况,提出要在中心城区范围实施建筑总量控制和开发强度分区管控,控制新增居住用地规模和空间分布。 西安中心城区 航拍©悦西安
面对城市场景营造,如果说舒适的建筑密度只是基本要求,那么品质在线的绿地公园无疑是重要的加分项。
规划便从此处着手,构建“郊野(考古遗址)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的城乡公园体系,将在中心城区范围划定结构性绿地范围,重点新增地区涉及灞桥区、未央区、长安区。其中,未央区范围内拟沿渭河河堤路、北三环新增多处单个面积超过10公顷的综合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 航拍©悦西安
直面人口高增长背后的挑战,不论是教育、医疗三年行动,还是事关生活生产资源的引汉济渭、“坚强电网”工程,或者公园绿地规模的扩增,我们能够看到,西安正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来打好坚实“里子”基础,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营造宜居、宜业的都市环境。
一城多圈,科创提升不止步
刚刚过去的1月,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顺势成为我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地区。接下来,如何立足基础,走好提升科创水平的每一步,特别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至关重要。
最新规划指出,到2035年,西安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知识创新和服务中心。优化高等教育设施功能布局上,鼓励高校与新城、城市副中心新联动发展,阎良、高陵、临潼、鄠邑科学城等综合性新城,每个新城至少拥有一所高校,打造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集聚区及创新策源地。 西部科技创新港 航拍©悦西安
同时,布局“一城多圈”创新空间,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
具体看,“一城”指建设西安丝路科学城,布局面向未来的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保障秦岭国家实验室及“两院七所”等国省级科研院所发展空间,预留大科学装置和交叉前沿科学研究平台空间;“多圈”则是指多个环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圈,推进高校院所内外存量空间释放,打造优势学科产学研合作转化和高品质城市服务功能为主的创新创业集聚区。
可以说,待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公布后,各区县、开发区亦或片区将基于此,因地制宜地展开详尽规划,而这份全新统领性文件也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稳定性更是保障和推动着地区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