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启动“北跨”,近两日西安坊间热议的话题。
长期以来,西安市围绕明城墙为中心单核发展。随着城市骨架不断拉伸,城市规模日益壮大,东边已抵达骊山与白鹿原脚下,向南则是连绵高耸的秦岭山脉。
自然地理条件与行政区划的限制,使得西安的城市空间形态十分逼仄,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心城区密度亟待疏解,制约了西安的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
告别“城墙时代”,进入“渭河纪元”,西安已谋划许久。此次正式“官宣”北跨拥河发展,无疑将为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能级的提升与空间格局拓展带来崭新突破。其意义,不亚于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入“钱江时代”。
战略方向明确:西安将全面启动“北跨”
2月15日,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西安市将加快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战略,并对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发展做了详细的注解:
南控:向南严控生态红线,协同建好秦岭国家公园。
北跨:全面吹响城市“北跨”发展“集结号”,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制定实施《西安市“北跨”发展行动方案》,启动北辰大道北延伸、西铜路市政化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项目布局向“北跨”聚集,促进产城融合、板块联动,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
西融:向西加快“七个一体化”建设,支持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东拓:大力推进城东片区规划设计和道路提升改造,聚力抓好高铁东城片区规划建设,打开做靓城市“东大门”。
中优:中心城区以文物保护为先,实施立体化、社会化、市场化改造优化,实现差别化发展,留住城市烟火气。
从表述上来看,“北跨”占据最大篇幅。“全面吹响发展集结号”的表述,似一剂强心针,为西安向北跨过渭河发展注入动力,无疑将成为未来西安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这并非是西安官方层面首次提出向北跨过渭河发展。从渭北工业园区到渭北工业大走廊,向北发展,重点打造工业制造业已早有端倪。在2018年制定的《大西安2050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北跨就已成为重点,并且随之延续到了西安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等诸多文件当中。
为何“北跨”?这既是西安发展空间受限的无奈之举,也是西安城市能级提升的必然。 山地面积占西安总面积一半以上
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
西安市域面积10108平方公里。数据上粗略一看,西安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面积排名并不靠后。
但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是,西安适合城市发展的平原面积仅有四千余平方公里,仅占全市总面积的47.78%,不到一半;以秦岭北坡和骊山为主的广大山高沟深的山地与黄土台塬面积则多达5379平方公里,占到53.22%。
山高谷深的巍峨秦岭
与成都、武汉、郑州等位于平原的城市相比,西安的城市用地一直十分紧张,再排除掉耕地、水域、林地等,城市空间已然十分局促,进一步发展空间严重不足。
相较于其他中心城市,国内鲜有城市与西安一样,市区之内遍布文物古迹,外围又被大量遗址所包围,这些用地基本都处于“不可用”状态,严重割裂城市交通、流量,极大限制了西安的城市发展空间。
渭河落日 摄影©悦西安
向南,西安的城市边界已逐渐接近秦岭脚下;向东看,骊山与白鹿原;向西,近年来随着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西融战略也在稳步进行当中。向北跨过渭河发展,摆脱逼仄的城市发展空间限制,成为必然之选。
从区位和资源禀赋来看,渭北拥有良好的交通、土地、产业、人口条件,已经形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集群,工业大走廊初具雏形。
东庄水利枢纽坝体效果图
随着“引汉济渭”工程和泾河东庄水库等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动工,根本上改变了渭北区域的水资源条件,提升了渭北区域的自然承载力,能够支撑形成新的增长极。
作为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渭北区域空间广阔,基础条件优越,是西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优化格局、提升能级的最大潜力空间。另一方面,北跨发展也能改变长期以来“南重北轻”的格局,实现均衡发展,也能加强与都市圈内铜川、渭南、富阎等板块的联系。
从区域来看,“北跨”战略主要涉及高陵区、阎良区、临潼区、西咸新区直管区(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等渭河北岸各板块,以及渭河以南相关区域,重点区域总面积1410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33.3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27.28亿元。
到2025年,渭河南北和渭北区域将形成东西向立体化、高质量交通网络,中心城区与渭北区域建立更加紧密的高效率通勤体系;打造“双中心”“北跨”科创走廊,建设成为创新引领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形成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的区域增长极;使“北跨”区域成为有效支撑西安下一个万亿级经济体量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渭河秦汉新城段
目前,西安市级层面已制定《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空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实施方案,正在征求意见。
北跨战略,“产业“是核心关键词。未来,西安将锚定产业强市目标,统筹推进“北跨”发展,全面启动、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城带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持续优化存量、引入增量,加快形成渭河南北呼应、交通贯通成网、业态融合互补、渭河成为城中河的拥河发展模式。
1324.63亿!150+大项目助力北跨
区域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项目建设。2月15日上午,2023年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经开区隆重举行,正式吹响了西安北跨发展“冲锋号”。
据悉,此次集中开工项目150个,总投资1324.63亿元,年计划投资374.96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42个、服务业项目8个、城建及基础设施项目64个、生态环保项目5个、社会民生项目31个。项目产业占比高、科技含量足、带动能力强、基础配套全、社会效益好。
渭河之滨的经开区、国际港务区、秦汉新城、市城投集团纷纷推出“北跨”重点项目,其中不乏秦创原·轨道交通创新中心产业园、国土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研发中心等、奥卡云谷、大汉紫道、大健康产业园等优质重点项目。
渭河国际港务区段跨河桥隧示意图
北跨渭河发展,离不开交通的便利与通达。一批交通项目迅速上马:北辰大道北延伸段、西铜高速市政化改造、明光路跨渭河桥、港务大道北延伸线、兰池大道东延伸线、西阎快速干道、水流路跨灞河桥,等等......
轨道交通方面,地铁10号线17座车站全部封顶,地下段已全面贯通,预计将于明年底通车运营。有理由相信,第四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17号线等涉及北跨的轨道交通线路获批的概率极大提升,无疑将是下一轮建设的重点。
除了经开区之外,国际港务区也与高陵区牵手,共同组织开展渭河疏浚及两岸概念规划设计,加快推进渭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渭河疏浚及生态修复工作,积极推动“北跨”渭河融合发展,“把渭河打造成西安城中河”。
其中,总投资305亿元的渭河南岸企业总部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已于2月15日正式动工。
渭河南岸企业总部聚集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在国际港务区占地面积约7.7平方公里,在高陵区占地面积约4.3平方公里。其中,国际港务区今年计划投资60亿元,主要建设“三横七纵”市政道路、330千伏高压线落地迁改及电力设施。据了解,一批央企、省属国企已确定落户,建设科技研发、总部基地等项目和产业园区。
渭河疏浚及两岸概念规划设计平面图
此外,渭河生态治理已悄然开始。渭河南岸绿带一期启动区绿化西起汉唐大道以南约300米,东至高陵界,全长约6.2公里,宽200米,总占地面积为114.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目前正在进行土方整理、地形塑造,计划4月底完成绿化苗木栽植,年底完成建设。 渭河南岸绿带(一期)绿化项目效果图
立足渭河区域自然生态底色,绿带将整合自然、人文资源,合理利用渭河南岸城市核心段200米宽的绿色空间,将生态绿网与城市发展相互交融,打造蓝绿交织的自然生态体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风景林带。
绿带建成后,将新增绿地面积114.9万平方米,呈现山林、草地、水岸等多种景观形态,极大提升河岸生态环境,形成集休闲娱乐健身功能于一体的河岸景观公园。
汉阳陵 摄影©悦西安
从“围城”发展到“拥河”发展,2023年将是全面启动“北跨”的元年。西安向北,跨过渭河,不仅将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能级品质,也能够疏解中心城区在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最重要的是,渭河北岸这片广袤的冲积平原,将是承载西安制造业腾飞与下一个万亿级经济体量的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