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重量级学者公开表示:中国经济为什么行,是因为有1亿多市场主体。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哪里的市场主体成长快,哪里就能成为当前经济稳增长、应对外部冲击的优秀区域。当然,除了数量级,还需要各类市场主体的质优,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外界的助力也至关重要。
从上海、深圳、杭州等发达城市的经验来看,在彼此咬合的市场环境中分工协作,可以更有效地推动新技术研发,也能使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步伐加快,西安已经深谙其道。
增长40.7%,市场主体接踵而至
如今,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发展能力通用的指标就是产业,而每一个强大产业的组团,便离不开渺小却又重要的市场主体。
何为市场主体?简单来说是指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包括在当地工商及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凤城七路商圈 航拍©悦西安
由于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反应很灵敏,因此市场主体的规模以及新增市场主体的变化趋势,可以进一步反映出城市的产业经济是否具备活力。这一点上讲,西安经开区上半年数据,可谓傲人。
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6月30日,经开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4538户(其中内资企业9127户、外资企业30户、个体户5381户),市场主体登记量同比增长40.7%,市场主体登记量净增长率9.2%;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居开发区第一,新登记企业数量居开发区第一,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居全市第一。
这些看似抽象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从企业发展生命周期来看,个体工商户等其实是企业的“幼年形态”,其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区域经济基础、人口分布以及营商环境等要素搭配适当,而企业数量近乎同比例增长,更能佐证该区域产业生态具有可观的经济纵深。 高铁新城板块 航拍©悦西安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自发主动进行,需要有别具一格催化剂。而营商环境就是那个催化剂,它虽然看不见,但却能够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潜力和综合实力,它不仅仅是各类市场主体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更是各开发区竞争中打出的“王牌”。
这也是经开区能够创造多个第一的底层逻辑。
项目”下饺子“背后的坚实支撑
深入剖析之前,我们梳理一组新闻信息。
6月6日,隆基绿能年产20GW单晶硅棒、24GW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落户渭北新城;6月16日,易迅通量子科技融合研发中心项目落户高铁新城;6月30日,台湾福贞陕西福贞金属包装有限公司年产16亿支两片式铝罐项目在渭北新城举行竣工投产仪式;再至7月初,博瓦(西安)机床有限公司新址落成在泾渭新城吉利大道1号零部件配套产业园……
隆基绿能总部基地
短短2个月,各类项目纷纷落地,还有“真金白银”的竣工投产。换言之,一个区域高效率的城市革新和快速发展,一定拥有与众不同的价值点,而经开区就是具备优良的营商环境。
翻看官方公开的“政策包”,经开区营商环境建设不仅仅着眼服务,更是涵盖政策引导、产业支持、基础配套、综合服务等各类要素,以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推出主导产业扶持、重大项目培育、中小企业融资、鼓励企业上市等系列促进政策,着眼总部经济发展、星级酒店建设、商业服务业发展等系列专项扶持。
比如制定印发《引领万亿工业走廊“2+N+1”政策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三十六条”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十条措施》等文件,为民营企业送信心、送政策、送服务,“量身定制”破除发展瓶颈的政策,助力民营经济发展腾飞。
比如深化“周末不打烊”服务,率先将行政审批局服务市场准入和项目建设的全部106项事项纳入线下周末不打烊范围。
经开街景 航拍©悦西安
再如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在更大范围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
当然,这些只是经开区营商环境“套餐”里的冰山一角,但是我们仍能管中窥豹:用集合式政策、人性化、大数据将项目落地、培育、成长的全周期全部囊括其中,清晰整洁,干净利索。
这是极其重要的,以上述项目落户、投产为例,仅仅是项目从签约到项目动工再到投产,就要相隔很长时间。
而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如此冗长的时间,不仅会加重企业方投资建设的负担,消磨投资热情,甚至原本板上钉钉的事情也再无下文。还有些建成后,后续服务跟不上,原本千亿、百亿级项目也因此缩了水。
西安经开区综合考核稳居西部第一
在今年一季度,经开区就已经开始频频接单,五天时间、三大项目、三大龙头企业,投资总额近500亿元。当然,经开区并不是从今天开始才提升营商环境的,事实上,近年来经开区着手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短、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以更优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可以说,营商环境已经是经开区的“金字招牌”。
包括上述提到的高密集项目签约落地,以及一系列战略雄心——国家级开发区、“北跨”核心承载区、万亿级工业大走廊的龙头等等,这些都在反哺经开区区域建设,倒逼营商环境的匹配性。
提高区域能级“含金量”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看,经开区推进营商环境领域的不断改革,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目前经开区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但全国共有217家国家级经开区,各开发区之间各有所长、竞争激烈,尤其面对“前引”和“后追”的,经开区项目早一天投产,就能为区域经济层级跃迁集聚一份力量。
同时,任何一个改革的小细节,都会在营商环境中发挥作用,最终各领域改革力量汇聚起来,如同百川归海,就能把营商环境的品牌转变为名列前茅的能量。
吉利汽车西安“黑灯”工厂
应该看到,当前全国各地发展竞争都显得异常激烈,企业在选择投资区域时也难免会“优中选优”,产生观望情绪,这个时候,谁的行政效率更高效,谁的营商环境更优渥,谁就能够赢得企业和资本的芳心。
要知道,市场主体的高速增长,体现的不仅仅是区域的“硬件优秀”。站在企业家角度,去哪里落脚,除了要考虑眼前的真金白银外,更得考虑以后的发展空间是否宽裕,自身产业发展理念是否契合。
回头看,近期落户经开区项目,大都属于先进制造业,它们的科技含金量、附加值更高,对于发展环境更加挑剔,从这一点,也是客观证明了经开区的“软硬兼施”之路的正确性。
此外,对区域而言,保持高增长的市场主体相当于一张发展切片,可以无时无刻检验着经开区提高区域经济层级的“含金量”。
陕汽西安制造基地
这种前瞻性的发展思路,一方面避免了现有产业以后面临的转型升级难题,另一方面有发展切片在动态监督,如同“质量担保”一般,会为经开区向更大空间发射出强大的吸引磁场。
项目在台前,营商环境在幕后。从区域经济而言,经开区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顶梁柱,如今有了接二连三重大项目的加持外,更有了营商环境这套组合拳的应用。
营商环境的最终目的,与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调性”高度一致,基于企业放手试、大胆闯的底气,不断解决产业链“短板”,发挥创新链“长处”,从而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
经开街景 航拍©悦西安
而在这一进程中,无疑要以“夺帅扛旗”的先锋姿态,成为西安乃至陕西先进制造业的样本范例——7月5日,赛迪顾问发布“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西安经开区排名相比2022年再次提升6位。
虽然排名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此背景下,所带来的隐形红利是肉眼可见的,更是经开区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之一。
三十年前,在西安城北一片农地上,经开区开启筚路蓝缕创业之路;三十年后,这里成长出一个高楼林立、配套齐全且繁华的都市新中心,从产业“一穷二白”到万亿级工业走廊重要支点,可谓是沧海桑田、天翻地覆。
而开发区的脚步远不至此,新节点,前方在望,经开区将开启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建设征程,相信未来经开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将汇聚更多、更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