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区作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基础设施最为完善、各类人才创新资源要素最为集聚的区域,承担起城市群、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本周,工信部下属赛迪顾问研究中心发布《2023赛迪百强区》榜单,通过观察各城市不同城区综合实力情况,我们能够从中窥见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律。
最新全国百强区变化,中西部势头强劲
百强区榜单自2017年起开始编制发布,研究对象涉及全国除直辖市、港澳台地区的所有市辖区,对百强评析、分维度解析以及如何提升竞争力等多方面进行论述。
与此前一致,今年榜单继续沿用地区生产总值>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的“双门槛”评价原则,以此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市辖区,再采用23个指标建构的指标体系,从经济实力、增长动力、内生支撑、区域能级和共享发展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形成榜单。
2023百强区榜单
总的来说,这100个城区以0.7%的国土面积和9.5%的常住人口,创造出全国16.9%的GDP,经济资源和社会效益在百强区中的集聚效应愈发明显。
地域分布上,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不平衡分布格局正得到进一步缓解——59个东部地区市辖区上榜百强,较上一年减少3个;中部地区占有22个,较上一年新增4个;西部地区有18个城区进入,较上一年减少1个;东北地区则只有1个城区入榜。
若拉大时间轴,梳理自榜单发布以来7年间的分布变化,会发现东部上榜城区数量呈现递减态势,而中西部地区综合发展势头迅猛,由2018年合计最少的29个区增至今年的40个区。
2017-2023年百强区地区分布变化
聚焦百强区“十强”,依次为深圳南山区、深圳福田区、广州天河区、深圳宝安区、深圳龙岗区、广州黄埔区、佛山顺德区、苏州吴江区、佛山南海区和长沙雨花区。
可以看到,前十席位中单是广东省就占有八个席位,深圳、广州与佛山实质上也完成了全域设区,榜首南山区更是全国首个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的市辖区,且连续六年稳坐百强区头把交椅,“强者愈强”趋势明显。
尽管广东霸榜头部梯队,但纵观总榜,广东入选城区数量与江苏持平,均为17个区。内部发展相对平衡的“苏大强”江苏省,上榜17区中涉及8个地级市,分布格局下仍以南京、苏州、常州等苏南城市为引领。
深圳南山区 图©深圳发布
在中部地区范围内,除江西之外,其余省份均有百强区收获,如湖南长沙雨花区较去年上升3位进入主榜第10、湖北宜昌夷陵区系首次上榜,安徽、河南和山西三省多为其省会城市市辖区。
西部地区中四川占据较大比例,13个城区数量与去年一致,陕西上榜2区同样保持不变,分布在西安、榆林两城。而东北地区仅有大连甘井子区长期在榜,今年居第64位。
陕西这两区上榜,数量与去年一致
视角转向陕西省,凭借较强的综合实力水平,西安雁塔区进入主榜第16位,一同上榜的还有第87位的榆林榆阳区。
小寨商圈 航拍©悦西安
虽雁塔区位次较2022年百强区榜单未有变化,但却失去了原先西部地区首位的身份,如今已由第15位成都武侯区所替代。
过去一年,西安这一龙头大区GDP达到3005.56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成为陕西率先突破3000亿大关的地级市行政区域;行政区划范围内常住人口净增加2.27万人,累计210.93万的人口同样位居西安各区首位。
雁塔区国土空间总规划格局
一定程度上,雁塔区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与“一区多制”区情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依托高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四大国家级开发区,在文旅融合、教育科研、商圈发展、创新驱动等方面凸显优势特色。
不过,当前雁塔区仍面临片区发展不均、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而在最新国土空间总规内容中,科技创新、现代商贸、文化旅游三大关键词,便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面对中西部临省强区的追赶,官方层面也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出要立足西部第一区定位,发出力争进入全国地级城市辖区十强行列的口号,结合实际情况看,确需从全方位着手推进高质量发展。
榆林榆阳区 图©榆林发布
另一上榜的榆林榆阳区,已是连续第二年进入,身为榆林市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其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673.51亿元,经济体量仅次于县级市神木。
事实上,通过查询往年百强区榜单,陕西也非仅有前述两区入选,像是西安碑林区、未央区也都曾上榜至少2次。因评价体系并非只参考经济实力,即便碑林、未央、长安等城区已符合GDP及一般公共预算这样的门槛,但经综合指标评判后,最终无缘进入百强行列。
未来城区呈现怎样发展趋势
通过对城区经济的系统研究,发榜方指出在城区的发展过程存在两个“跃升通道”及两个“发展瓶颈”,即800-1200亿的“千亿起步”跃升通道,1200-1500亿的“产业-功能”发展瓶颈,1500-2500亿的“新旧动能转换”跃升通道和2500-4000亿的“资源-竞争力”发展瓶颈,进而分析出中国城区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
一是领先城区将突破瓶颈,进入下一个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不同梯队水平及差距逐渐减小,同时规模密度分化现象突出,特别是GDP在2500-4000亿量级的城区进一步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将在高端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提出创新举措。
2022年经济总量超2000亿的城区
二是预计到2025年末,我国“千亿城区”有望突破200个。现阶段“千亿城区”快速扩容,据统计,2022年有13个城区GDP突破千亿大关,全国累计达到149个。
三为中西部内陆城区将实现更快速度和更高质量的跃升发展,这一点从逐年递增的区域占比便可清晰看出;其四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地位得以显现,就如百强区中出现越来越多非省会城市核心区。
五是具有特色产业、位于特殊区位或具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特色城区将在全国、全世界等更广范围内建立重要影响力。
与此同时,研究还提出城区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应着重把握多个重点——比如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实体经济强区;以“产城人创”理念,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坚持信息化驱动引领,以数字经济激活城区发展新动能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都市圈地位日益突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也将产生集聚和辐射效应,从而打破原有中心城区资源饱和的局面,城区之间发展格局同样将迎来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