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安来说,很难用几个词语标签来概括其内涵和样貌。我们能看到的,是历史古迹积淀下来的城市底蕴,是工厂轰鸣中升级的产业格局,更是渗透在古都每一寸土地里中的文化脉络。
但总有那么几个关键词,一直和西安深度绑定,比如从去年开始就格外出圈的“诗词长安”,在今年更是大放异彩,让“文化盛唐”的想象有了现实的落地。
中秋诗会,相聚长安
在刚刚结束中秋假期中,西安就又一次让全球华人感受到了传统诗词文化的唯美和宝贵,也带来了一场专属于西安的中国式浪漫。
9月15-17日,以“月满长安,诗意中秋”为主题的《中国诗词大会》特别节目——《中秋诗会》西安专场活动连续在央视一套和央视十套黄金时段同步播出。节目以长安为背景,围绕中秋文化的独特内涵,运用先进技术,融合绘画、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打造梦幻般的 “中秋诗境”。
《2024中秋诗会》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重点IP之一,这也是《中秋诗会》首次落地在地方城市,并通过就地取材、实景搭建、实地拍摄等方法,深度融合诗词IP和地方特色。
在此次节目中,着重呈现了古都西安积淀千年的文化气质,通过结合节目进程和诗词题目等,将西安在地的文博产品、非遗文化、美食特产、城市地标、歌舞演出进行再次放大,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向外传播了传统诗词文化以及西安的古都气韵。
比如在活动选址上,此次《中秋诗会》就选景于“石榴花”造型的西安奥体中心前,以古香古色的活动布景呼应现代风格的国际水岸,更有数字制造的“琼楼玉宇”安置其间,与奥体中心的光幕背影共同勾勒“天上宫阙”的美景。
《2024中秋诗会》活动现场
而在此般心意之下,节目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在各个层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相关数据显示,在大屏端,三期节目均位居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名,观众规模累计1亿人次;且节目中提及的西安美食、美景、汉服、诗韵等话题的搜索量也在持续走高。
西安骨子里的诗词IP
可以说,此次《中秋诗会》播出后的剧烈反响,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下语境中的超高吸引力,也再一次全方位展现了“诗词长安”的独特魅力。
热度的背后,则是西安与诗词文化跨越千年之久的深度羁绊。
在浩浩900余卷的《全唐诗》中,收录了大量有关长安的内容,从曲江流水到灞桥折柳,从雁塔晨钟到终南盛景,从辉煌宫阙到市井生活……这些都是西安打造“唐诗之都”名号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开放包容,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满心欢喜,再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背后对长安美好生活的描绘,这些千年之前传颂于世人口中的词句,如今依旧流传于城市的方方面面。
时至今日,当漫步于大唐不夜城之中时,甚至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立于舞台之上高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李白,以及台下观众齐声回应着“奔流到海不复回”。 春晚中《山河诗长安》画面
其实这类基于诗词而衍生的文旅场景、消费场景,在西安已经有了成熟且多元的发展模式。
比如西安文旅市场中一直的顶流实景演出《长恨歌》,用场场爆满的热度加强城市与诗词的纽带;再比如去年春节假期中,在大雁塔脚下火爆全网的诗词一条街,就让外界看到了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的决心。
也正是从去年开始,文艺作品、影视节目中出现不少爆款作品来加深这一层关系。例如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及今年春晚中《山河诗长安》8分钟的联动,在深度明确“诗词长安”关系的同时,也持续放大了西安的文旅活力。
电影《长安三万里》海报
今年《中秋诗会》的西安专场同样在此行列之中。
以文化IP,为西安创造新形象
在官方语境中,那些有关于打造西安“唐诗之都”的动作也正在密集落地。
比如唐诗博物馆正在拟建设中,将全面系统展现唐代诗歌的基本内容、唐诗与长安的关系、唐诗空间地理布局等内容,还将收藏展出唐代诗人墓志实物,做到满足专业研究者、爱好者以及普通大众的观赏体验。
西安的对外城市形象,也将在这些文化IP的一次次升级之中,得到了更立体的诠释。
从前些年开始提倡的“讲好中国故事”到今年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再到充满中国元素的国产游戏大作风靡全球,都在让越来越多的国际目光聚焦于当下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多元演绎之上。
对于全球发展的这一大趋势,西安自然也没有错过其中的成长机会。
一方面是持续更新文旅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呈现,用更具有沉浸感、获得感和个性化定制的活动来放大文化势能,为当下主流的消费群体提供更符合心意的场景,在拉动参与感的同时,释放出更多的市场回报。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为文旅产业、城市生活等层面释放更多元的衍生机会。城市的文化营销不能仅仅着眼于表象的单点,更是要通过深度挖掘价值点并连点成面,打破同质化的壁垒,源源不断释放吸引力。
《2024中秋诗会》现场
所以除了此次《中秋诗会》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西安不同的区域中,都在借助传统文化打造专属的高光时刻,不论是创意街区的艺术展览,还是文化公园的诗词活动,亦或是著名景点中的科技赋能,都在为城市的IP塑造提供更深度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