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国 务院批准建立全国首个国家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成为今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
自此,如火如荼的国家高新区建设序幕拉开。3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的核心源地。至今,各地高新区阵容不断扩大,总数已发展至178家。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公布了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这当中,西安高新区遥遥领先一众东部沿海城市高新区,位列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
全国高新区“塔尖”,西安高新领跑中西部
工信部此次发布的国家级高新区评价结果,除了综合评价前50名之外,还对工业总产值、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优质企业数量、营商环境等六个单项进行前20名排名评价。 武汉东湖高新区 图 / 网络 综合评价榜单中,前4位均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分别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西安高新区紧随其后排名第五。
排在6至10位的分别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南京高新区和宁波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 图 / 网络
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进入全国前五的国家高新区,西安高新区不仅在综合评价中表现优异,且在6个单项评价排名中同样名列前茅,彰显全面发展的不俗实力。
其中工业总产值、优质企业数及营商环境三项排名均位列第6,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和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排名第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这一单项中,西安高新区高居第2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产业+科技,西安高新显现“两张王牌”
作为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西安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3月。三十余年以来,已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引擎和对外开放窗口。
从经济体量可见一斑:2023年西安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2.5亿,占全市GDP的27.7%,全省的9.86%。
西安高新区 摄影©悦西安
纵观“三次创业”历程,产业培育与科技创新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领跑中西部高新区的两张王牌。
长期以来,工业制造业是西安经济总量的短板所在。而高新区就扮演了弥补工业短板的重要角色,坚持实体经济立区、先进制造业强区,产业发展面貌呈现日新月异态势,工业总产值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取得了第6位的佳绩。
比如,近年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从2021年起,西安高新区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期,汽车年产量节节攀高,先后突破60万辆、90万辆大关,特别是2024年已超过百万辆大关。
比亚迪西安草堂基地 航拍©悦西安
与此同时,汽车产业相关产值连年攀升,从2020年466.8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845.33亿元,年均增速直逼58%。另据公开信息显示,仅是比亚迪在2024年前十个月,总产值就已超过1300亿元。
短短数年时间,西安高新区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一跃成为全国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一极,并有力支撑西安在2022年一举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除了新能源汽车之外,这里亦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地,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完成了硅晶圆材料—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为主的产业布局。
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
在材料与设备环节,集聚了奕斯伟、华晶电子、空气化工、住化等企业;芯片设计环节上,涌现出紫光国芯、克瑞斯、航天民芯等一批国内一流企业;芯片制造环节集聚了三星、美光等国际领先的存储芯片制造企业,以及炬光科技、奇芯光电等中小半导体制造企业。
而在芯片封测领域,形成以三星、美光、力成、陕西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群。
如今,新能源汽车、光电子信息已成为高新区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另外,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同样有不俗表现。五大主导产业正在齐头并进,不断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进一步夯实高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础。
西安三星半导体
产业高速发展之外,科技创新驱动这一要素在西安高新区的发展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西安获批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承载着建设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双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任务的丝路科学城,其主体就在西安高新区。 西安科学园 摄影©悦西安 过去一年,西安科学园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接连上新,科技创新策源地正在成形起势。
比如,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已完成布局,超快光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黄土科学重点实验室、时间基准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等一批实验室先后签约落地...
未来,西安高新区“双中心”核心区建设加将速成形起势,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有望不断提升。
在科技日益成为发展核心要素的21世纪,西安高新区仍然有望持续领跑中西部乃并不断追赶超越塔尖城市,并为西安在未来愈发激烈的城市竞争格局中谋得先发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