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核心,这是城市发展道路的基本要素。因而能够发现,每当全国基本盘或是关键省份、城市公布涉及人口相关数据之时,往往会引发社会层面的关注与热议。
过去一年,西安城市人口规模是增是减,刚刚出炉的《西安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给出了答案。
西安最新常住人口数据及变化趋势 制图©悦西安
整体基数上,截至2024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为1316.76万人,相较2023年末同期的1307.82万人,增加8.94万人。接近9万增量,同2023年的8.23万有小幅提升。
人口自然增长依旧稳定在正增态势,全年新出生11.35万人、死亡10.30万人,0.80‰自然增长率高于陕西全省-0.69‰、全国-0.99‰的平均值。
当我们减去因“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产生的变化,所剩7.89万人实为叠加本地迁出和吸纳外地人口之后的机械增长数据,即净流入数字。
高新街景 航拍©悦西安
性别结构方面亦持续改善,男性670.97万人、占50.96%,女性645.79万人、占49.0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七普节点(2020年11月)的104.39下降到如今103.90。
随着户籍迁移政策的放开放宽,与总量同步的,还包括从农村转入城镇户口的人口基数。数据显示,西安城镇人口达到1059.07万人,城镇化率升至80.43%,相比2023年提升0.55个百分点。一年内新增近15万,猜测该部分变动多源于工作、求学等社会环境因素。
即便城镇化率正式踏入80%大关,但在超大、特大城市城乡结构比率中,仍处中下游水准。根据此前数据,21个城区常住人口超500万城市的城镇化率中位数超过84%。
西部科技创新港
同在一个屋檐下,当大量人口向中心城区转移,又会对与城市空间承载的多项指标产生进一步影响。
其一指向教育层面。主流观点认为,小学生数量是分析人口黏性的重要指标。至2024年底,西安拥有小学1169所,在校学生100.68万人,突破百万量级。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三年的累计新增在校小学生超11万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对相应学位供给的补充。
另外普通中学在校生62.99万人,增量近6万;基于新生儿减少背景,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5.82万人,较2023年下降约3万人;大学生群体呈逐年递增态势,在校本专科与研究生105.27万人。侧面反映出人口结构趋向年轻化,无疑凸显城市未来的活力与潜力。
西安历年机动车保有量数据
其二影响事关日常交通出行。在城市通过提高路网密度、推行主次道路微改造、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方式缓堵保畅的同时,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不容忽视。
来自官方的数据表明,西安当前机动车保有量已至573.52万辆,年新增各类机动车约44万辆,特别是私人汽车总量约520.67万辆。
机动车激增的背后,现存停车泊位无法支撑需求,致使供需矛盾出现,实质上也为停车配套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最新目标称,西安今年计划开工建设公共停车位1.5万个,地铁出入口新增非机动车停车泊位1000个以上。
陕西近年来常住人口变化趋势
当摊开市级层面明确的30项为民实事实施方案,从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到增加学位供给,再到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多层面开展的集中提升,即是解决人口层级跃升后所暴露出的公共服务能力缺失问题。
而如果说省会西安依旧显现出势头强劲的“西引力”,那么其所在的陕西省人口则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走向——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95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万。纵观已公布29省(市、区)数据,陕西系8个人口正增长省份之一。
虽增量由负转正,倘若拉大时间尺度,2020-2024年这五年,常住人口基本徘徊于3954万上下。特别是在连年自然增长为负,且关中地区咸阳、渭南多城人口净流出情况下,实际增量多来自西安,也就是对外部人口的长期吸纳。
此外,陕西城镇化率正以逐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
部分城市2024年常住人口增量
将视角拉升至全国。伴随都市圈、城市群建设的深入,受辐射带动影响,向经济增速快、就业机会多、发展活力高的地区迁移,尤其是向国土空间总规中被赋予国家级或区域层级中心城市定位,以及省会在内的地区集聚,已是大势所趋。
梳理多年来人口增量前列地区,不再是传统一线城市的专属,一批中西部省会城市频频上榜,观察2024年变化亦是如此。
具体来看,最大亮点莫过于贵阳暂居全国人口增量第一城,其19.96万人增量凭借微弱优势反超深圳(19.94万),像是“强省会”战略、“零门槛”落户、大数据新兴产业兴起等动作,对增强人口承载力带来支撑。
深圳城景
产业领域风头正劲的合肥,常住人口终迈进千万门槛。按照合肥官方披露,过去三年的人口增量达到惊人的53.7万,外地迁移来肥人口比例占七成以上。
西安虽不及前述贵阳、合肥的持续高人口流入,不过此次在北方城市中,重回“增量第一城”位置。诸如郑州、北京等其他北方城市,过去一年的常住人口分别增加7.8万和减少2.6万。
当然,各城之间产业体系、扶持政策的比拼,同样是吸纳人口的关键因素。更为关键的,是在人才引进之后,如何协调与城市承载力的关系,推动空间优化、人口素质提升、产业结构转型,是摆在每座城市面前亟待解开的核心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