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来说,咖啡不过是日常生活的“快乐水”,但如今,这个曾经一小部分人的“奢侈品”,却渗透在社交、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当咖啡指数被引入城市商业发展的评价体系,不论资本主导的连锁咖啡,还是自发生长的独立咖啡,都作为生活方式的要素之一,让线下消费和社交空间有了新目的地。而在西安,一场关于咖啡的“混战”正陆续上演。
西安的咖啡经济,正走向多元化
西安咖啡经济的萌芽,或许很难追溯,但可以明确的是,在连锁咖啡驰骋西安的前夜,就有大量本土咖啡小店,涌现于西安大街小巷,先后为本地人的咖啡启蒙提供选择,并影响了西安目前咖啡店的浓度和密度。
比如备受青睐的独立咖啡馆,大多分布于城墙内外,像是年轻群体较为集中的区域——太阳庙门、火药局巷、书院门、德福巷以及文艺路、师大路等街道。
Take Five门外喝咖啡的年轻人
同时,这些区域也通过更包容的消费场景、更友好的客单价、更多元的消费客群、更松弛的业态氛围,为独立咖啡馆的新旧更替提供条件,以太阳庙门为例,除了Take Five、且停,还有福山、谷町、Fever、亼亼一生、Fotago...等不少新晋咖啡馆分食流量。
特别近几年,随着“咖啡经济”重新火热,资本对一些已成规模且有一定市场反响的咖啡品牌,给予新一轮投入,大到商业综合体、小到社区底商,咖啡店往往占据重要角色。在星巴克、瑞幸之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M Stand、Peet's Coffee、Manner、Tim's等纷纷加快了市场布局,%Arabica已于去年底开出西安二店。
一杯小小的咖啡,不再是“小资生活”的标签,而是被赋予更深层的消费属性,与更多市场参与者对话。
西安大都荟的Peet's Coffee西北首店
回顾过去这十年,不论有着固定客群的本土咖啡馆,还是广布写字楼、各类商业体中的连锁咖啡,都与消费者进行了深度绑定,甚至连新茶饮、连锁快餐、精品奢牌、快消零售都打着跨界的名号,做起了咖啡的生意。
比如刚开业不久的西安万象城,除了配齐星巴克、Peet's Coffee、%Arabica、Seesaw、瑞幸,还有Coach、Vivienne Westwood、13 DE MARZO等服装品牌,也带来咖啡吧;更早之前,无印良品已在曲江大悦城开出西北首家Café MUJI......
火热背后,升级的不止是咖啡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咖啡市场预计将保持27.2%的增长率,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整体规模将达10000亿元。
虽然增长空间有目共睹,但对于当下而言,消费群体的需求正愈发多元化,人们愿意为兴趣爱好买单,也愿意尝试新产品,这就为新兴业态及品牌跨界,提供了催化剂。
星巴克钟楼臻选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方面相比纯粹的咖啡赛道,成熟的新茶饮品牌开启“咖啡之旅”,它们作为饮品界颇具声量的角色,本就具备充足客源,为了“截流”同行,包括奈雪、喜茶、蜜雪冰城在内的多个品牌,相继推出咖啡饮品。
另一方面,此前专注咖啡领域的玩家,也开始扩充产品线,比如星巴克2017年推出茶瓦那(Teavana),瑞幸的含咖啡因轻乳茶,Seesaw的路易波士柠檬茶......不断模糊咖啡和茶饮之间的品牌界限。
事实上,“咖啡经济”已经成为线下消费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西安,连锁咖啡品牌走过高速发展期,不论各类区域首店,还是既有门店升级、打造全新形象店,都意图强化市场感知。
可提供休憩空间的连锁咖啡店数量
不难发现,星巴克依然以绝对优势稳居榜首,但Tim's、M Stand、Manner同样在加快拓店速度,Peet's Coffee、%Arabica、Seesaw则紧随其后,扩大西安的咖啡矩阵。值得一提的是,当咖啡品牌开始下沉,西安的商业生态也随之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要知道,市场的竞争并不轻松,抢夺用户心智、提高复购,才能平衡收支,从而倒逼咖啡品牌对空间设计、氛围铺陈、服务态度以及产品创新的把控,也让不同类型的商业体做出相应的场景升级。
西安各大商业体中咖啡品牌的数量
比如在咖啡品牌数量占据榜首的西安大都荟,仅凭餐饮业态就为高新带来精彩的生活体验,融入商业街区的咖啡店,更让这里有了独特且有趣的街区场景,吸引了高新的商务客群、地缘客群,也吸引来大量年轻家庭涌入。
而曲江的金辉D16街区,也有相似逻辑,项目借助街区内的多变动线与外摆,打破了建筑作为单一容器的限制,为其匹配丰富的主题展示和空间营造。
咖啡活力与城市经济
当我们聚焦于城市层面,与咖啡业态在西安的成长相比,“一杯咖啡”带动的,是饮品经济的火热、品牌效应的延伸、年轻活力的释放,更是实体商业增长的触手。
虽然在大众认知的咖啡消费中,降价似乎已成主流,但咖啡市场却并非劣币驱逐良币,只是对于“好产品”的标准,我们有了更多元的解释。
一方面,对日常饮品追求性价比,导致低价揽客和留客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则是社交需求的放大,让注重品质的咖啡馆,得以有更多的曝光。这也要求从业者们保持清醒,更精准地划分客群和产品,加深对用户的洞察和思考。
其实在经济学领域,早就有过“城市咖啡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即通过咖啡行业的活跃程度,侧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热度。
与其说咖啡市场,是城市餐饮消费活力的重要体现,不如说,以咖啡店密度去推断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洞见企业的创新指数、开放包容的城市魅力等等。
2018年6月,西安曾公布《西安市咖啡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构建全市咖啡馆建设新格局;后续亦相继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户外经济和夜间经济恢复发展,支持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举办美食节、咖啡节等主题促销活动。
在不同的城市中诞生的咖啡店,基于生活、文化和城市的共同营造,才会产生不同的“脾气”。而多种因素的并存,才更有理由让城市DNA与咖啡文化相互融合。
可以预见的是,在下个市场周期,西安将迎来更多咖啡品牌进入,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与变革面前,相信本土咖啡市场能为城市生活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