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预见的2025年,各城市发展的竞争,实则将是核心产业的竞争。面对经济转型,全国各地都纷纷寻找突破口,而围绕片区带动的项目驱动,已被视为第一选项。
从某种方面来说,它的重要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于重大战略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牵引意义。也就是说,通过项目驱动实现经济跃升,不仅是体量上的物理扩大,更是对地区经济厚度、增速潜力、产业层面的多维度综合认可。
向“新”逐“质”,开工+签约背后的逻辑考量
当前发展形势瞬息万变,机遇和挑战并行,怎样保持经济的稳健增长,是社会各界的重要议题。
其实,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重大项目可谓是区域发展的“脊梁”,没有好项目、大项目的落地,产业培育就无从谈起,高质量发展是无本之木。说到底,抓发展就是抓项目。
仪式现场
2月7日,西咸新区举行2025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签约竣工活动,涉及制造业、新兴产业、文旅产业,金融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的120个项目,总金额922.13亿元。
只需稍加梳理,就能清楚本次开工项目的特征。
第一,项目包括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几乎涵盖省市重点发展产业链条,都有较好的成长性,并且在产业带动方面有极强的能力。
第二,专业类型较为前瞻,触及研发、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其科技含金量高,符合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的大方向。
即将启用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
事实上,西咸新区去年成绩远超人们对它的印象——2024年,实现生产总值941.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新增市场主体超过20万户、累计达85万余户,新登记企业数量、实有企业总量等均位列西安区县、开发区第一。
诸多指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哪里的市场主体成长快,哪里就能成为当前经济稳增长、应对外部冲击的优秀区域。
这样的年报数据,足以证明西咸新区如今在全省、全市各开发区的“含金量”,且经济体量逼近千亿级。
西部云谷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何能让自己位次更加靠前,答案是用经济实力说话,但壮大经济体量不能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需要紧密贴合自身的路数,只有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前景,招来的项目才具有正向价值,才能真正为己所用。
所以区域发展想要持续增加发展动能,就需要产业、科创层面的技术迭代的具体成果积累,当然也需要区域能够最大程度兑现资源禀赋。简言之,便是形成项目引领与区域升级相互咬合的良好局面。
一体化3.0,展望高质量发展图景
归根结底,西咸新区近年来的亮眼表现并非偶然,既是产业厚积薄发的成果,又是依托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大西安战略下自身区位优势的成绩体现。
作为万亿GDP城市的西安,曾受发展空间制约影响,缺少接续发展的支撑,而这就为西咸新区造就了潜在机遇。
为何?如今西咸新区的使 命不可谓不多,但其中最核心的自然是西咸一体化,这不仅是初心,更是西咸新区的根本任务。
所以城市之间的一体化,不止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站在这层逻辑之上,西咸新区发展路径也逐渐清晰——在西咸一体化的牵引下,在创新研发的突破下,接力棒式进行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补链,有效提升重大项目引领带动的影响力。
这一点,从市级层面刚刚召开的推动西咸新区2025年高质量发展工作专题会议,便能得以佐证。
梳理公开信息,会议对西咸新区2024年发展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安排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会上发布的内容很多,用几个关键词来理解此次会议,即产业是基础、科技创新是主体、一体化是关键、提升城市能级是目的。
秦创原·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
譬如过去一年,汇川储能、日立能源等161个项目开工,南玻西北生产基地等70个项目竣工,秦川高档工业母机、陕煤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不难发现这些产业类型均指向了朝阳产业,今日之贵并非昨日之功,正是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的坚持与初心,让西咸新区为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新鲜能量,亦能带动上下游 行业。
毫无疑问,改善区域中的产业和创新生态,使制造与科技、创新与产业相互联通,可谓“一箭双雕”。同样的,一组实打实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
2024年新区入库科小企业6878家,占全市三分之一;新增高企2450家,高企新增数和占比均为全省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350亿元、增长18%、增速位列全市开发区首位;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新培育“个转企”企业260户。
西部科技创新港
我们再更深入一层的去剖析数据,像是高企、科小,这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它们的持续攀升,不仅意味着技术交易活跃,还说明创新环境优化,市场未来有较大潜力。
这无不与西咸一体化战略是紧密贴合的。当前,国内外以新区域、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竞争加剧,各方挑战随之而来。
于西咸新区来说,依附西安、咸阳两座城市的产业、资源、民生一体化,本就是自身最大的优势。应该看到,当今及未来一段时间,高质量发展顺势成为时代主旋律,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最重要的支撑,就是要加强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
尤其是在刺激消费、提升内需的宏观背景下,一个区域的评价坐标不仅仅是现阶段产业动能的“加力”,更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增厚”。
西咸新区公共卫生管理中心
若从这个视角看,西咸新区早已洞察到这一点,提前谋划产业层面的交叉协作、社会民生层面的优化共享。
就如提出坚持产业立区战略,在推动“4+1”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上聚力攻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旅体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再比如今年内完成西兴高速改扩建、建成空 军军医大学新校区等重点项目。
多重合力之下,使这片区域在未来,有了更多的底气和更坚实的美好预期。
亮眼成绩驱动下,如何抢占未来赛道
平心而论,2025年的西咸新区无论是政策、产业、科技、人才,可以称得上“天时地利人和”。
一方面,作为西咸一体化的桥梁纽带,各维度建设已进入跃升期,涉及平台建设、产业布局、人才引培、创新生态等,这里将产生多方面、宽领域的贯通碰撞。
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
伴随重点项目和产业园区的快速建成、投用,西咸新区拥有了更强劲的自我造血能力,保证了其可持续的升级发展——单是2024年,新区完成招引落地总投资885.1亿元的202个项目,其中10亿元以上的产业类项目占到42个。
像是国能西北创新基地、长城互联西部基地等头部项目,除了更进一步刺激区域尖端产业,也在发挥带动效应补全区域产业链空缺。
另一方面,面对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区的奋勇争先浪潮,身负多重重任的西咸新区要想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必须要以超常的思路抓项目,2025年锚定“三个千亿”目标战略便应运而生,即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千亿规模。
西安国际足球中心
仅从关键词就能看到,该区域发展方式已由单纯追求总量的扩张到更为注重质量的提升、内涵的丰富以及可持续性发展。例如2月12日,西咸新区与陕西旅游集团签署西安国际足球中心运营合作协议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这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产业、政策、价值”三元素运作模型。纵观全国,能出现新兴产业集聚的地方,都存在产业纵横一体化的分工联系。
承载这些要素的区域自然就会成为产业高地,反哺而来的政策也会更加瞄准企业所需,政策洼地效应尽显,在这样“自我运转”式的产业迭代之路上,区域价值评价更会居高不下。
昆明池全景
我们能够看出,西咸新区一系列大动作基本都是“立足当下、放眼如今、展望未来”,要素禀赋在时间上得到充分利用,就算是外部形势风云变幻,这里依然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长眼光迎接各路挑战。
2025年已经走来,满弓劲发的西咸新区,也势必会成为充满内生动力和未来增长的“进化之城”。